中共中央直屬機關事務管理局和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曾聯合發出通知,要求中央和國家機關切實加強資源節約工作,真正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發揮表率作用。
建設節約型機關意義重大,它不僅可以控制和降低資源消耗,而且對引導和推進全社會節約資源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如果各級黨政機關都能夠切實增強資源節約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制定並落實資源節約的定額和標準,那麼,定會形成崇尚儉樸、節約能源的良好風尚。
大家知道,在工程設計當中,“每增加一厘米的傾斜,都可能導致古塔的傾覆,1%的疏忽,可能導致100%的失敗”。細節的準確、生動可以成就一件偉大的作品,細節的疏忽同樣會毀壞宏偉的計劃。政府的決策,不管多麼高瞻遠矚、恢弘大氣,如果對細節的把握不到位,同樣難以成功。建設節約型社會如果不在細節上下功夫、挖潛力,也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去年夏季,我國開始出現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最為嚴峻的缺電局面。為應對電荒,國務院辦公廳文件一改以往確保黨政軍機關用電不受影響排在前面的做法,首次把確保民用電排在了前面。當時的輿論評價説“這一細小變化體現了國務院以人為本的親民思想,同時也將增強政府機關的節能意識。”但是一年後,情況又怎麼樣呢 前幾天,有新華社消息説,一組來自國家有關部門的最新調查數字顯示 我國政府機構年電力消耗總量佔全國總消耗量的5%,能源費用超過800億元,某些政府公務員一天的耗電量為普通百姓的19倍。這則消息可謂觸目驚心。在建設節約型社會過程中,政府部門和社會公共機構理應率先垂范,做節能的表率,而不能成為耗能大戶。
這一情況提醒我們建設節約型社會,僅靠一些指導性的文件,做出一些原則性的要求,是很難扭轉局面的。北京市政府為限制各級黨政機關空調溫高,不提倡公務員穿西裝、打領帶,這項很具有操作性的舉措,其可貴之處就在於抓住了著裝與溫高、溫高與耗能之間的關係,從細節處著眼,從細節中找到了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新的機會和潛力。
誠然,關注細節不能僅限于政策制定之中,更應體現于政策的執行之中。可以想見,如果政府僅僅滿足於從細節著眼的節電設想,放鬆了從細節著眼的實際行動,放鬆了從細節出發的從嚴督察,效果必將會難如人意。要知道,偉大的成就必然源於細節的長期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