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間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交了張不錯的答卷:繼200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4萬億元後,我國的消費形勢不斷好轉,去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首次突破5萬億元大關,比上年增長13.3%。
今年上半年,我國社會消費繼續延續快速增長勢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3.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增速快於去年同期1.8個百分點。
社會消費出現三大特點
村市場表現喜人,城鄉增長差距進一步縮小。
長期以來,農村消費啟動緩慢一直是制約我國全社會消費增長的主要原因。隨著“十五”期間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貫徹落實,農民收入大幅提高,由此帶動了農村消費的增長。去年我國農民收入創出1997年以來的最高增幅,直接助推了農村消費市場。今年農村市場繼續大幅增長,上半年全國縣及縣以下地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1%,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3個百分點,城鄉市場的增速差距由去年同期的5.6個百分點縮小到3個百分點。河南、河北、山西、內蒙古、四川、江蘇、山東等農業大省增幅均在14%以上,一些地區農村市場增幅遠遠超過了城市市場增幅。
其次,城市餐飲等服務類消費繼續保持快速增長。
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外出就餐人數增多,外出就餐的頻率明顯提高,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拉動作用十分明顯。
我國餐飲業零售額連續1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3個百分點,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貢獻率達到17.6%。今年前6個月,餐飲業零售額4016.2億元,同比增長17.9%,受不可比因素影響,增速同比回落5.7個百分點,但零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仍提高0.3個百分點。
再次,住房、汽車、通訊及新興服務業發展帶動了城市居民消費結構升級。
伴隨著人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費觀念更新,城鎮居民居住條件不斷改善,汽車進入了越來越多的家庭,同時,相當多的城市家庭出現從實物消費為主向實物消費與服務消費並重的轉變,帶來了體育健身、文化娛樂、休閒旅遊等服務消費和高檔耐用品消費的持續升溫。
擴大消費任重道遠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料顯示,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平均消費率為78%,美、英等發達國家消費率在80%以上,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則接近80%。
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相比,拉動經濟增長更為穩定和明顯。研究表明,目前我國投資每增加1%,可以拉動GDP增長0.2%;但居民消費每增加1%,可以拉動GDP增長0.8%。
根據國際經驗,人均國內生産總值達1000美元左右時,各國居民消費率一般在60%左右,但我國2003年的居民消費率為43.4%。
擴大消費是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大事,當務之急是不斷消除影響消費增長的各種障礙,努力創造和保護消費。
一是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消費水平,並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政策措施,消除人們後顧之憂,提高居民消費傾向。當前應繼續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大國有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力度,千方百計增加就業;通過發展農業生産、減輕農民負擔、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等措施,使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勢頭;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規範和完善城市“低保”,探索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善居民消費預期。
二是儘快建立和出臺包括住房保障制度在內的各種政策支持,為滿足人們的各項基本生活需求、創造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創造條件。
投資性購房不是實質性消費行為,也不能真正拉動社會消費需求,但普通住房卻是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各地政府應從實現“讓人人享受合適住房”的目標出發,繼續為建立起面向中低收入、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住房保障制度而努力,在創造滿足中低收入、特別是低收入群體基本住房需求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整體社會的消費水平。
三是改善消費環境,完善消費政策,為創造和保護消費提供條件。
當前我國消費中仍有諸多制約消費增長的不利因素,如內外貿分割和地區封鎖等體制性障礙,假冒偽劣産品屢禁不止,加上一些企業不正當競爭等等,也影響了人們的消費。因此,亟須在清理和修訂不利於消費結構升級的法規和政策的同時,按照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原則,加大對市場秩序的整頓和規範,為城鄉居民努力創造一個健康安全的消費環境。 (記者 黃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