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吉林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2005年10月28日中國共産黨吉林省第八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通過)
科學制定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二OO六至二O一O年)關係振興吉林老工業基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準確把握我省面臨的形勢和環境,注重從吉林實際出發,提出科學的發展目標、指導方針和總體部署。
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1.準確把握“十一五”發展背景。“十一五”時期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國際國內環境總體上對發展有利。同時,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可能更複雜、更突出。從吉林情況看,國家對振興東北給予有力支持,我省在産業、土地、資源、科教、勞動力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特別是“十五”時期的快速發展,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高,經濟發展活力和動力進一步增強,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社會政治穩定,為加快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經濟社會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總量不大、結構不優、活力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産業競爭力差,“三農”問題突出,市場化水平低,資源、基礎設施、要素平臺的支撐能力不足,就業再就業壓力大,社會事業欠賬多,體制機制不活,幹部群眾思想觀念相對保守等制約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我們必須認清形勢,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和憂患意識,緊緊抓住機遇,冷靜應對各種挑戰,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全面提高我省經濟綜合實力,不斷開創吉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2.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十一五”時期是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全面把握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目標要求,建立健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制度、體制和機制,切實把科學發展觀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3.“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總的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五個統籌”,促進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和地區協調發展。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牢牢把握振興老工業基地中心任務,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加快發展速度,提高發展質量,基本完成吉林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任務。堅持以人為本,切實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保持社會穩定,建設和諧吉林。繼續深入實施科教興省、開放帶動、縣域突破和人才興業戰略,紮實推進我省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4.“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2%以上,綜合經濟實力和産業競爭力顯著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升,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30%左右,城鄉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初步建立,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取得較大進展,縣域經濟發展登上新臺階;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經濟自主增長機制基本形成,對外開放達到較高水平;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普遍提高,鞏固和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城鎮就業崗位明顯增加,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貧困人口顯著減少,居住、交通、教育、文化、衛生和環境等方面的條件有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産狀況進一步好轉,構建和諧社會取得新進步。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5.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進一步完善加強農業、支持農村、保護農民合法權益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實施鄉村建設改造計劃,分期分批推進,“十一五”期間完成全省三分之一鄉村的改造任務,明顯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
6.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糧食産量提高到新的階段性水平。大力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大規模提高農産品加工轉化能力,帶動農業結構優化和農民增收。把發展畜牧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較大幅度提升其在整個農業中的比重。重視發展林産業、水産業和特産業,拓寬農業發展領域。優化東、中、西部農業佈局,建設各具特色的優質農産品基地。發展外向型農業,開發國際農産品市場。加強農業科研,大力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技術,加快農業標準化建設,發展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逐步推行農業全過程機械化。健全農業技術推廣、信息服務、農産品質量安全和動物疫情、植物病蟲害防控體系,提高生産過程中的社會化服務水平。大力改善農業生産條件,重點抓好農業水利設施建設,逐步推廣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積極開發空中引水資源,增強農業抵禦自然災害尤其是乾旱災害的能力。改造中低産田,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提高“三北”四期防護林建設標準,加強天然草場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7.全面深化農村改革。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基本完成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改革任務。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完善糧食市場體系。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培育農村金融市場,規範發展農村金融組織,探索和發展農業保險,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在穩定土地承包關係的基礎上,按照自願、有償原則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健全對被徵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深化農村流通體制改革,積極開拓農村市場。統籌城鄉就業,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依法保障進城務工人員的權益。大力發展各類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推進農村生産要素整合,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水平。加強農村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完善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
8.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加收入。全面落實中央關於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措施,積極探索促進農民增收的新思路和新對策,逐步建立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大力支持和鼓勵農民發展畜牧業、特産業,發展農村二、三産業和多种經營,發展專業化、規模化經營,挖掘農業內部、外部增收潛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保持農産品價格的合理水平。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産業和城鎮有序轉移,促進農民轉移就業。
9.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重點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對貧困家庭學生免收雜費、提供免費課本,對寄宿生給予生活費補助,著力解決農村教育投入不足和中小學生輟學問題。繁榮農村文化事業,豐富農民文化生活。加強農村衛生設施建設,完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行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強農村路、電、氣、水、信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著力解決農村安全飲水和農民如廁、洗澡等問題。
10.加快推進縣域經濟突破。進一步落實擴大縣(市)經濟社會管理權限的政策和措施,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以縣域工業突破為核心,抓好工業集中區建設,突出打造特色産業和特色經濟,帶動農業産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民非農化,使縣域經濟總量、産業結構、城鄉居民收入、財政收入、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城鎮發展提高到新的水平。
11.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堅持工業化與城鎮化“雙輪”驅動、産業群與城鎮群協調發展,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佈局的原則,支持特大城市加快發展,加速推進中心城市發展,積極發展縣城鎮,擇優發展小城鎮,促進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搞好城市(鎮)發展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改善人居環境,保持地方特色,提高城市和城鎮管理水平。
三、壯大提升産業綜合競爭力
12.發展壯大支柱、優勢和特色産業。汽車産業要圍繞規模升級、技術升級和産品升級,提高一汽集團戰略地位,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技術和民族品牌。全面提升整車生産能力,以轎車為重點,大力發展中重型車、高檔商務車、輕微型車、專用車、農用車和客車。加快汽車産業開發區建設,增強産業集聚功能,大力發展零部件企業,積極發展汽車貿易和配套服務,建設全國最大的汽車産業基地。發揮吉化公司、吉林油田優勢,加快推進石油化工産業原料路線多元化、産品加工精深化、産業發展延伸化,大力發展精細化工,加快建設吉化百萬噸乙烯擴建及産品深加工項目,積極發展長春大成320萬噸化工醇和松原吉安生化30萬噸乙烯等玉米化工項目,建設全國重要的新型綜合性化工産業基地。堅持油氣並舉,提高石油、天然氣産量。農産品加工業要加強産業發展規劃,優化空間佈局,大力發展玉米大豆深加工、畜禽乳深加工、綠色生態食品和健康産業,建立健全農畜産品質量技術標準,構築具有國內外品牌優勢的農産品加工基地。積極發展醫藥、高新技術等優勢産業,加快發展能源、冶金、建材、紡織、旅遊等特色産業,放手發展礦泉水、人參等成長性強、發展潛力大的其他産業,加快培育新的增長點。發展接續産業,搞好遼源全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工作。
13.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廣泛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製造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提高産業整體技術水平。立足自身優勢,大力發展輕工業。運用市場機制,推動生産要素向優勢行業、優勢企業集中,形成一批競爭力強的企業,促進産業集群化發展。在促進大企業發展壯大的同時,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發展。進一步推進品牌戰略,培育名牌産品,擴大名牌規模,提高名牌帶動能力。進一步擴大消費需求,完善鼓勵消費政策,拓寬消費空間和領域,優化消費結構,鼓勵住房、汽車、通訊、旅遊等消費,營造良好消費環境。
14.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制定完善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建設中心城市區域物流中心和汽車及零部件、石化産品、糧食、醫藥等專業化物流基地。推動金融、保險、信息、技術和法律等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加快發展旅遊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旅遊品牌。大力發展社區、文化娛樂、休閒度假、體育健身等服務業。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推動商貿、餐飲等産業進一步發展。加快發展大型專業市場,建立覆蓋農村、聯結城鄉、促進工農産品流通的農村商品流通網絡。大城市要把發展服務業擺到優先位置,提高服務業比重。
15.加大重點産業投資水平。進一步擴大投資總量,“十一五”前兩年全省固定資産投資保持35%以上的增長幅度,著力提高工業投資、技改投資和大項目投資比重。創新投資體制機制,初步形成規模較大、結構合理、體制順暢的投資格局。加大重點項目建設力度,圍繞重點産業發展,認真謀劃和組織實施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帶動作用的重大項目。拓寬融資渠道,“上爭下促”、“外引內培”,積極引進域外資金,啟動社會資本。加快培育合格投資主體,採取綜合措施,形成一大批能夠承接項目、資本、技術的高素質企業。加強投資環境和産業配套功能建設,強化整治和扶持措施,注重制度建設,形成産業發展環境建設的長效機制。
四、加強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
16.加快能源開發利用。加大地質勘查投入,加強煤炭、石油、天然氣、油頁巖等能源資源和鐵、有色金屬、優勢非金屬等礦産資源的勘探開發。充分開發和利用以核電和風電為主的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積極發展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增強能源供給能力。鼓勵和引導企業到域外合作開發資源和能源市場。加強電網建設,完善電力基礎設施。
17.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重大水利工程規劃和建設,重點實施中部城市引松供水、老龍口水利樞紐、引嫩入白、大安灌區、四湖溝水利樞紐、哈達山水利樞紐等六大水利工程,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加快實施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加強大中型水庫、防洪工程和西部地區人工降雨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防洪抗旱能力。按照適度超前原則,加快發展交通事業,形成鐵路、公路、航空相互配合補充,對內對外聯絡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完善“五縱五橫”主骨架公路網,全面提高公路等級,增加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加快“五縱二橫”鐵路運輸網建設,基本完成同鐵道部簽訂的鐵路建設協議項目。積極發展民用航空,完善長春、延吉機場設施,提高運載能力。啟動長白山機場和通化機場建設,著手白城機場規劃。建設長春和吉林市交通樞紐換乘中心。加快城市供水、供氣、供熱、道路以及污水處理等設施建設,推進城市垃圾的分類收集和資源的循環利用,加強重點城市危險廢物、醫療廢棄物處置設施建設。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
五、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18.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堅持開發節約並重、節約優先,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綜合、高效利用資源,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積極開發和推廣資源節約、替代和循環利用技術,加快企業節能降耗的技術改造,堅決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術落後的工藝和産品,關閉破壞資源、污染環境、不具備安全生産條件的企業。在重點行業、工業園區以及若干城市開展循環經濟試點並逐步推開。強化節約意識,鼓勵生産和使用節能節水産品、節能環保型汽車,發展節能省地型建築,形成健康文明、節約資源的生産與消費模式。
19.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加快推進生態省建設。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東中部水土保持、中部平原黑土地保護、西部濕地保護和草原“三化”治理工程。做好退耕還林還草和山區植樹造林工作,積極推進林區農民、林業職工就業和居住向城鎮轉移,有步驟地實施生態移民,強化水資源調配對生態環境的保障和支撐作用。加大環境保護的投入,加強重點流域、區域的污染防治和飲用水源地保護,改善主要江河流域水環境質量;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強化工業污染、生活污染的防治;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積極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加強環境執法、監測和科研能力建設,提高環境監管水平。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環境意識。廣泛開展環境友好型企業、環境優美鄉鎮等創建活動。
六、深入實施科教興省和人才興業戰略
20.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強重大技術研發及相關基礎研究,實施重大科技工程,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加快對外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國內外科技成果,集成創新,形成自主知識産權,促進産業化。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整合科技資源,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確立企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投入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和促進企業逐步掌握核心技術,發展自有品牌,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加大對主要産業、重點領域和重點項目的科技投入,增強科技對經濟持續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加強國家和省級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完善技術創新服務體系。積極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創新,突出應用對策研究。加強科學普及。
21.堅持教育優先發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知識和人才的需要,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學習體系。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快教育結構調整,注重開發優質教育資源,在全社會形成推進素質教育的良好環境。加大教育投入,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加強學前教育,鞏固、提高義務教育,積極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推進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建設,增強高校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切實提高師資特別是農村師資水平。加強政策支持和引導,促進民辦教育發展。
22.推進人才興業戰略的實施。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實施人才培養工程,大規模培訓幹部,提高幹部隊伍的能力和素質;促進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市場化和職業化,培養造就一大批企業家;建立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加快高級技工人才隊伍建設和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抓緊培養、引進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專門人才,積極吸引國內外高層次人才。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重點的人才評價、選拔任用和激勵保障機制。創新人才工作機制,推進市場配置人才資源,完善配套措施,規範人才市場管理,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良好氛圍。
七、深化重點領域改革
23.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仲介組織分開,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減少行政事業性收費。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切實加強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擴大政務公開,提高行政效率。加快法治政府建設,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理順省、市、縣的行政管理關係,減少行政層級和管理環節。
24.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推進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戰略性調整,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全面完成國有企業改革任務。繼續完善國有資産監督管理體制,提高國有資本運營效率,防止國有資産流失。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完善全民創業政策支持體系,營造良好創業環境,鼓勵個體工商戶發展,支持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做大做強。放寬市場準入,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改革,進入金融服務、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領域。引導民營企業推進管理創新和技術改造,加強和改進對民營企業的服務和監管。
25.推進財政金融體制改革。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快公共財政體系建設。加快財政體制改革,繼續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採購和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完善省級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和省直接對縣的財政體制。加大産業信用融資和金融信用融資力度。積極爭取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股份制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支持,增加信貸資金供給。探索發展地方金融機構,積極引進民營金融機構,發展非銀行性金融機構。加快城市商業銀行和城市信用聯社重組,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著力提高信貸資金質量和運行效率。積極培育區域性、多層次資本市場,大力發展汽車金融和農産品期貨交易,創新金融産品,活躍金融市場。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
26.加快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加快發展土地、資本、技術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規範各類仲介組織,堅決打擊制假售假、商業欺詐、偷逃騙稅和侵犯知識産權行為。推進以完善信貸、納稅、合同履約、産品質量的信用記錄為重點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打造“誠信吉林”。積極融入國際國內開放有序的市場體系。
八、全面擴大對外開放
27.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充分發揮政策、土地、資源、勞動力等方面的優勢,積極吸引域外資本、技術及各類要素進入吉林。主動承接國際國內産業轉移,大力引進重要戰略投資者,注重引進中小投資者。加強招商引資平臺建設,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注重開展針對性強的專題招商。實行項目服務責任制,提高招商引資的實際效果。加強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創新體制機制,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增強産業集聚和資本吸納能力。
28.大力發展對外貿易。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擴大汽車及零部件、精細化工、生物制藥、農産品加工等産品的出口規模,建立出口基地,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出口産品層次。鞏固發展傳統出口市場,培育開發新興出口市場。加快口岸建設,拓寬對俄、朝通道,提高口岸過貨過客能力。培育外向型企業,培養外向型人才。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進行跨國經營,進一步擴大對外勞務輸出。
29.加強國內外區域合作。加強同遼黑兩省及內蒙古東部的區域合作,注重産業合理分工,推動企業兼併重組,優化資源配置,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協調和合作,促進生産要素自由流動和市場一體化發展,實現優勢互補。加快同發達地區在農業、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等方面的經貿合作。加大圖們江下游地區國際合作開發的推進力度。繼續擴大東北亞區域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推動與俄、日、蒙、朝、韓等周邊國家在經貿、科技、資源等多方面的合作。
九、建設和諧吉林
30.形成合理的地區發展格局。堅持率先發展和促進協調發展相結合,在支持重點地區率先突破的同時,根據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明確區域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逐步加大對落後地區的幫助和扶持力度。中部地區要發揮産業、區位、科教等優勢,加快建設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産業和國家重要糧食生産基地。東部地區要依託長白山資源,加快建設醫藥、冶金、林産和建材工業基地。西部地區要依託本地石油、風能、特色農畜産品和內蒙古東部地區煤炭資源,大力發展特色産業。支持少數民族、貧困和邊境地區加快發展。大力發展城區經濟,增強對農村的帶動功能,加快城鄉一體化步伐。
31.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堅持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積極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産業、服務業和各類所有制的中小企業,逐步確立有利於穩定擴大就業的經濟結構和增長模式。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加強街道、鎮(鄉)和社區勞動保障機構、勞動力市場、勞動技能培訓設施等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建設。加大創業培訓力度,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會參與的職業技能培訓機制。積極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完善對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引導全社會轉變就業觀念,提倡和鼓勵自謀職業、自主就業和靈活就業。逐步破除制約農民進城務工的制度性、政策性障礙,切實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32.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繼續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初步形成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個人儲蓄養老保險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加快推進離退休人員由社區組織管理。建立省級失業保險調劑金制度,不斷擴大失業保險參保面。逐步完善基本醫療保險的保障制度、運行機制和管理辦法,著力解決困難企業職工和退休人員醫療保險問題。完善工傷保險政策,擴大生育保險覆蓋範圍。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被徵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辦法。加快社會福利事業建設,完善社會福利服務設施,發展農村福利服務機構,推進社會福利化。完善優撫保障機制和社會救助體系,支持社會慈善、社會捐贈、群眾互助等社會扶助活動。
33.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在經濟發展基礎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資標準。認真研究並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和城市低收入群眾子女上學難問題。加強扶貧開發工作,加大扶貧投入,落實扶貧項目,增強自我發展能力。認真做好社會救濟和救災工作,建立扶貧幫困長效機制。加快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開發建設,實施城市“棚戶區改造工程”。
34.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加大文化事業投入力度,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繁榮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文學藝術,創造更多符合人民群眾精神需求的優秀文化作品。加強重點文化設施,特別是公益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社區、企業、校園和鄉村文化建設,活躍基層文化生活。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優化文化産業結構,解放文化生産力,促進文化産業升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吉林文化品牌和文化市場主體。注重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利用。
35.加快發展衛生、人口、體育等事業。加大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衛生設施,提高疾病預防和醫療救治服務能力。深化城市醫療體制改革,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整頓藥品生産和流通秩序。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堅持計劃生育政策,穩定人口低生育水平。積極推行優生優育,改善人口結構,提高人口素質。積極推進婦女兒童事業發展,依法保護婦女、兒童權益。積極發展殘疾人事業。加強城鄉社區體育設施建設,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競技體育水平。
36.提高社會管理能力。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和管理方法,提高依法管理社會的能力。加強社會治安工作,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完善溝通協調和矛盾排查調處機制,構建“大信訪”工作格局,依法及時合理地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推進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和諧公共環境建設。加強公共安全體系建設,提高抵禦自然災害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加強安全生産工作,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發生。強化食品、藥品、餐飲衛生等監管,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安全。加強邊境基礎設施建設,維護國家安全和邊境穩定。
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37.提高各級黨組織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提高各級黨組織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能力;完善體制機制,提高駕馭全局的能力;加強統籌協調,提高處理利益關係的能力;加強作風建設,提高務實創新的能力。
38.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擴大基層民主,推進政務公開、村務公開、廠務公開,完善村民自治和社區居民自治,保證人民群眾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梁紐帶作用。切實做好民族、宗教和僑務工作。加快依法治省進程,加強地方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積極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規範司法行為,加強司法監督,促進司法公正,維護司法權威。做好普法工作。尊重和保障人權。
39.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全面落實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戰略任務,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不斷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不斷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工作。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認真落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各項任務,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對大學生、青年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進創業文化建設,使之成為全省人民創新創業的思想導向和力量源泉。加強國防教育,深入開展“雙擁”活動,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
40.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提高理論素養和學以致用的能力。堅持民主集中制,發揮領導班子整體功能。建立健全科學的選人用人機制,樹立和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擴大黨的領導、黨的工作和黨的作用覆蓋面,鞏固黨執政的組織基礎。加強和改進對黨員的教育管理,積極探索建立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的長效機制。大力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腐敗問題。按照“八個堅持、八個反對”的要求,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集中精力抓好工作落實。
全省廣大黨員和幹部群眾,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拓進取,紮實工作,為實現“十一五”規劃和振興吉林老工業基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