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11月29日電(記者傅丕毅、張道生)位於浙江家紡業重鎮海寧市許村鎮的寶豐熱電聯産廠正在緊張地鋪設供熱管道,等到這家民營供熱企業的管道與該鎮幾十家紡織印染企業的蒸汽管對接後,印染企業中原先那些能耗高、能效低、污染嚴重的自備小鍋爐將被拆除。
這只是浙江省民營資本投資環保産業的一例。自從浙江省2003年確定建設生態省的目標以來,各級行政主管部門正逐漸向民間資本開放了這個原先一直由政府壟斷的公用事業。
“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鄉村工業化模式曾經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破壞,近幾年來,浙江省重化工業的迅猛發展也給環境造成了不小的壓力。據浙江省經貿委公佈的資料反映,浙江省的重化工業增長速度連續6年高於輕工業,從2003年開始,重工業産值已經超過輕工業産值。在浙江産業構成中,化工、電鍍、印染、製革、造紙、醫藥等容易造成污染的行業佔有相當高的比重,在浙江,這些企業大多散佈在廣大農村。
環境的壓力也在浙江省社會各個層面得到綜合反映。據有關部門統計,今年以來,浙江省安全生産、刑事案件、信訪等方面指標都出現了下降的趨勢,但是環境矛盾卻日漸顯現,位居信訪前列。信訪指標同時折射了一個強烈的信號:人民群眾對環境權利的要求日益高漲。環保困局正倒逼浙江各級政府轉變思想觀念,重視環境治理。
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説:“美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的共同追求,這是一種普世價值。”他將當前一些地區存在的片面追求經濟發展指標,忽視環境保護的做法形象地稱作是“借錢做生意”,“遲早是要還的”。習近平要求各級政府對一些生態敏感地區實行“經濟萎縮”政策。
政府層面思想觀念的轉變與人民群眾環境權利意識的高漲迫使浙江省破題“環保困局”。浙江省生態省建設最有特色的舉措是:政府通過市場的力量,出臺優惠政策,搭建公正公平公開的投資平臺,吸收更多的民間資本投入環境治理設施建設,徹底破除資金壁壘。
記者從浙江省環保局了解到,目前各級地方政府正在根據環保需要進行污染治理設施的項目招商,明確工程規模、排放標準、收費價格等項內容,同時給予投資者局部經營壟斷、排污量不足時政府給予補貼等項承諾,以及土地價格等其他方面的優惠。在政府承諾的條件下,能夠保證投資者收回投資,並有利可圖。
這一舉措在環境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性遏制的狀況下,顯然有著更為深刻的意義。浙江省環保局建設項目管理處處長王以淼説:“資金缺乏一直是環境治理的瓶頸,大力發展環保産業,建立社會化多元化的環保投融資機制,運用經濟手段推進污染治理市場化進程,是民營經濟大省浙江的必然選擇。”
浙江省紹興市在污水、垃圾處理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中,民營資金就佔了絕大部分,而這些環保設施的運行,則全部實現了市場化運作,企業合理確定污水、垃圾處理價格,由排污者來承擔相關處理費用,企業在盈利的基礎上又能不斷加大投入,擴大處理能力,形成環境治理的良性循環。
在嘉興市秀洲區,分別由民資和外資投資了兩個污水處理廠。該區洪合鎮的産業佈局以羊毛染色企業為主,洪合鎮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能力205萬噸,總投資3000多萬,對區塊內19家染色企業進行污水處理。該區的王江涇鎮與江蘇交界,主要産業是紡織面料的印染,嘉興秀洲區環保局組織招商後,引進外資288萬美元,成立嘉興潔琪污水處理有限責任公司,負責該區域30平方公里的工業污水處理。
“環境保護僅僅依靠政府部門是遠遠不夠的,政府和民間的合力是環境治理的希望所在。”王以淼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