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以“神舟五號”、“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為標誌,我國在空間技術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擁有了強大的系統集成能力和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技術、配套技術。這些成果,帶動了近代力學、天文學、地球科學、航天醫學等基礎學科探索的深入,帶動了系統工程、自動控制、推進技術、計算機等現代信息和工業技術的創新發展,帶動了新能源、新材料、微電子、光電子以及通信、遙感等産業的興起,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的轉化。據統計,我國近幾年生産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已有近2000項空間技術成果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並開始在衛星通信、導航定位、氣象預報、減災防災、遠程教育等方面服務於生産和生活。
空間技術領域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要瞄準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明確自主創新的戰略目標,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積極發展戰略高技術,特別是對經濟增長具有重大帶動作用、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以及能夠提高産業整體技術水平的共性技術和配套技術,形成一批市場佔有率高的産品和國際知名品牌,帶動國家整體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現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已經成為我們的國家戰略。作為戰略,必須有目標、有重點、有選擇、有時序。抓什麼不抓什麼、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是戰略決策的首要問題。在現代科學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發展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在所有科技領域都居於領先地位。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努力保障科技經費的增長高於國民經濟經常性增長,但能夠用於科技研究開發的經費畢竟有限。為了加快我國産業技術自主創新的步伐,高效率利用有限的科技創新資源,在選擇重點領域、主攻方向和優先順序時,就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就必須明確戰略目標,實行重點突破。
明確戰略目標,就是要抓住那些對我國經濟、科技、國防、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基礎性、關鍵性作用的重大課題,努力把科技資源集中到事關現代化整體進程的戰略高技術領域,集中到事關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公益性研究領域,集中到事關科技事業自身持續發展的重要領域和基礎研究領域。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實行重點突破,一是要致力於建立創新型國家,正確把握引進技術和自主創新的關係,充分利用現有基礎,努力掌握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堅定不移地把立足點從過多依賴國外技術逐步轉移到主要依靠自主創新上來。二是要把能源、資源、環境、農業、信息、生物等領域的重大技術開發放在優先位置,推進重大技術裝備國産化,推動高技術産業加快從加工裝配為主向自主研發製造為主轉變。加強基礎研究,積極支持原始性創新,不斷增強科技持續創新的能力;集中力量,瞄準空間、海洋、生物、納米技術及先進材料等戰略領域進行前瞻性部署,搶佔關係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前沿技術制高點。三是要支持開發重大産業技術,以企業為主體,組織實施一批科技和高技術産業化重大專項,開發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為産業發展和産業結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四是要制定重要技術標準。在高技術及其産業迅猛發展的今天,誰掌握了技術標準的制定權,誰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如果説專利只影響一個或幾個企業的話,標準則可以影響一個産業,甚至影響國家的競爭力。因此,我們必須從戰略高度重視技術標準工作,爭取有更多的中國技術標準成為國際標準,保障我國産業乃至國家的核心競爭力。
積極推進具有戰略意義的高技術産業的發展,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體制與機制,加強科學管理,充分發揮各種科技資源的潛力。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表明,越是現代化,越是高技術,越是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重大建設項目,越要加強科學管理。各級政府部門必須不斷強化質量觀念、效益觀念,切實轉變人力密集型、數量規模型等傳統管理模式,始終把科學管理作為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重要環節,積極創新科學管理的體制機制,大力提高科學管理能力,不斷提高科學管理水平。對於各個重要的基礎、前沿和戰略高技術項目和重大工程,各級政府的經濟、科技和産業管理部門要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加大知識産權保護力度,制定相互銜接、互相配合的産業政策、科技政策以及支持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政策,形成幹一件事成一件事的良好局面。(經濟日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