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生態]防沙治沙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01日   來源:國務院辦公廳

    我國是土地沙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防沙治沙工作,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措施更加有力,效果更加明顯,各項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全國土地沙化自建國56年來首次實現了逆轉,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變為目前年均縮減1283平方公里,沙區生態建設狀況已從治理小于破壞進入了治理與破壞相持的階段。二是2002年1月1日正式實施了《防沙治沙法》,防沙治沙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軌道。三是國務院批准了我國第一個《全國防沙治沙規劃》,沙化土地實現了按規劃、有步驟、成規模治理。四是國務院頒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明確了新時期防沙治沙工作指導思想、奮鬥目標以及若干扶持政策,防沙治沙思路實現了戰略調整。五是中國首個碳匯項目在防沙治沙領域啟動實施,我國生態産品市場逐步實現了國際化。六是聯合國荒漠化公約組織授予時任國家林業局局長周生賢“防治荒漠化傑出貢獻獎”,這是該組織自成立以來首次為政府主管部門頒獎,中國履約成就得到了國際社會公認。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是防沙治沙的骨幹工程,是構築京津生態屏障的骨幹工程。工程于2000年6月啟動試點,2001年全面鋪開,2002年3月國務院批復工程建設規劃,工程全面實施。建設範圍西起內蒙古的達茂旗,東至河北的平泉縣,南起山西的代縣,北至內蒙古的東烏珠穆沁旗,東西橫跨近700公里,南北縱跨近600公里,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五省(區、直轄市)的75個縣(旗、市、區)。總國土面積為45.8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10.18萬平方公里。截至2005年5月底,工程累計完成治理任務1148.8萬公頃,佔國家累計下達計劃任務的91%。其中,完成林業建設任務363.5萬公頃,完成退耕還林181.6萬公頃,人工造林52萬公頃,飛播造林39.3萬公頃,封山育林90.6萬公頃;完成草地治理任務166.9萬公頃,禁牧568.4萬公頃;完成小流域綜合治理50萬公頃;節水及水利配套設施建設39796處;生態移民38880人。工程建設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效,主要表現在:

    一是大規模的林草植被建設,改善了京津地區生態環境。通過幾年來的林草植被建設和嚴格的植被保護,工程區植被覆蓋增加,沙化程度明顯減輕,流動沙地減少39360公頃,半固定沙地減少116008公頃,固定沙地增加792628公頃。林地面積增加468074公頃,草地面積增加324554公頃,沙化耕地減少534171公頃。與2000年相比,林草植被蓋度平均提高近三成,生態狀況整體好轉。特別是河北壩上、內蒙古渾善達克和山西晉北地區,經過集中連片治理,生態防護體系框架已基本形成,有效改善了首都及周邊地區生態狀況,沙塵天氣大幅度減少和減弱,據監測,2004年北京地區有13次大風過程,但真正形成沙塵天氣的只有3次,較往年明顯減少,空氣質量也明顯好轉,2004年北京城區可吸入顆粒物達標天數由98年的27.4%提高到62%,增幅高達34.6%。

    二是工程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增加了農牧民收入。通過退耕還林還草、荒山造林、舍飼圈養、生態移民等措施的綜合治理,改變了長期以來農民廣種薄收和牧民傳統放養的習慣,初步實現了生産方式的變革,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一批附加值高的經濟林産業、高效畜禽養殖業初具規模,農牧民脫貧致富步伐加快,收入穩步增長,約1622萬農牧民在工程建設中和後續産業發展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河北省的張家口市有54萬人依靠杏扁、葡萄等林果實現脫貧致富,承德市有164個村靠林果收入實現了小康,農村人均林果收入超過了2000元,比工程實施前增加了2-3倍。內蒙古烏蘭察布市依託京津工程的實施,通過退耕還林、封山(沙)育林、舍飼圈養,在短短幾年內,奶牛、寒羊存欄數量成倍增加,農牧民來自畜牧業的收入佔人均純收入的比例由4年前的15%提高到45%。

    三是工程的實施促進了全民生態意識的提高,豐富了生態文明的內涵。保護與改善生態,已成為地方各級政府、幹部群眾的自覺行動和統一意志。“不砍樹,也致富”在工程區已形成共識,變“要我幹”為“我要幹”;農牧民傳統的生産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改變,舍飼圈養已被工程區農牧民廣泛接受;一種愛綠、護綠、增綠的生態文明氛圍已初步形成。(林業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