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時政專題
 
“十五”經濟體制改革回顧之五:非公有制經濟迎來歷史上最好發展時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16日   來源:發展改革委網站

    “十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2002年6月,全國人大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把中小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工作納入法制化的軌道,成為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2005年2月,國務院研究制定了《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成為建國以來第一部全面支持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國務院文件。各地區、各部門高度重視《若干意見》的貫徹落實工作。截至2005年12月,已有10多個部門和單位出臺了配套文件和具體措施。31個省區市已累計出臺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規政策性文件200多件。非公有制經濟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發展時期。

    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數量最多、比例最大的企業群體。在黨和國家一系列方針政策指引下,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延續了近幾年快速發展勢頭。2005年9月底,註冊私營企業已達419.1萬戶,比2004年底增長14.79%,已經成為數量最多、比例最大的企業群體。1992-2004年私營企業戶數年均增長31.9%。2005年9月底,註冊個體工商戶2466.2萬戶,較2004年底增長4.9%,並實現了1999年來的第一次增長。截至2005年9月底,私營企業註冊資金為58157.1億元,比2004年底的增長21.3%;個體工商戶註冊資金為5743.5億元,比2004年底增長13.6%。

    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十五”期間,我國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速度成倍地高於全國經濟增長速度,佔GDP的比重從1979年的不足千分之一增長到目前已超過1/3,非公有制經濟投資已佔到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比重的50%。據統計,在40個工業部門中,非公有制經濟在27個部門中的比例已經超過50%,在部分行業已經超過70%,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主體。在部分地區,個體私營經濟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2004年浙江省個體私營經濟佔GDP比重已超過70%。

    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解決就業的主渠道。“十五”期間,我國就業形勢十分嚴峻,而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巨大勞動力需求,吸納了絕大部分勞動力的增量和存量轉移,緩解了就業壓力。“十五”期間,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企業平均每年凈增600多萬個工作崗位,佔城鎮新增就業崗位的3/4以上;在二、三産業的就業人數從2.79億人,增長到3.49億人,凈增7000萬人;城鎮非公有制經濟的就業人數從1.5億人增長到2.07億人,凈增5700萬人。

    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對外開放的生力軍。“十五”期間,隨著外貿經營權的放開,私營外貿企業發展迅速,出口增長迅猛,成為對外開放的一支生力軍,作用越來越大。個體私營經濟進出口總額從2000年的37.5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112.1億美元,增長近30倍,佔全國出口商品比重的9.6%,比2000年的0.8%增長了12倍。2005年1-10月,非公有制企業(不含外資)出口總額達902.8億美元,同比增長68.24%,較全國商品出口增幅高37.14個百分點。浙江非公有制經濟出口已佔全省出口的近40%,超過國有及外商投資企業,成為出口第一軍團。目前,一批有實力的非公有制企業已走出國門,成為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新生力量。

    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支撐縣域經濟的主體。“十五”以來,在各种經濟成份中,個體私營企業的稅收增長是最快的,明顯高於全國水平及其他經濟成份,私營企業稅收增長率五年來一直保持在40%以上,對國家新增財政收入的貢獻份額不斷加大。2005年前三季度,非公有制工業企業稅金總額達3204.6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38.9%。目前,全國絕大多數地市縣的經濟主體力量已經是個體私營經濟,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個體私營經濟。浙江溫州市個體私營經濟納稅佔全市工商稅收的80%左右,遼寧營口市佔72%,廣西玉林市佔51%。

    非公有制經濟成為推動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的重要力量。“十五”期間,以非公有制企業高度集聚為特徵的産業集群發展迅速。如廣東省的大瀝鋁材、西樵紡織;福建省的晉江鞋業、南安建材;浙江省的永康五金、溫州打火機等。部分産業集群已成為我國的重要製造業基地,産品在全國佔有很高市場份額。浙江溫州的打火機和眼鏡出口占全國的90%,低壓電器産值佔全國1/3;嵊州的領帶産量佔全國的80%。以非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産業集群有力地推動了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在廣東1612個鄉鎮中,年産值超過10億元的有300多個,超過20億元的有120多個。浙江的建制鎮由1978年的167個增加到2004年的760個,有30個縣市進入全國百強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