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來,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進入了新階段,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和培訓有了長足發展,初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經歷了“九五”末期到“十五”初期連續幾年下降後,從2002年開始逐年增加,超過歷史最高水平,2004年達到566萬人,在校生1409萬人。全國高職高專院校達到1047所(其中職業技術學院872所),招生237萬人,佔普通高校招生數的53%,在校生597萬人。我國舉辦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職業教育。初步形成了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主,初、中、高等職業教育相銜接、學歷教育與培訓並舉、與其他教育相溝通的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
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率逐年提高,為社會培養了大批高素質勞動者。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由2001年的85.4%提高到2004年的95%,高等職業教育就業率由2003年的56%提高到2004年的61%。“十五”期間,職業院校共向社會輸送了2500多萬名畢業生,培訓城鄉勞動者約4億人次,極大地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改善了勞動力的技術結構,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職業教育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十五”期間,職業教育工作緊密圍繞國家新型工業化的發展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需要,重點實施了“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和“農民實用技術培訓計劃”等一系列工程,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人才培養培訓的規模明顯擴大。目前,參加“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的職業院校有700多所,企業達1400多家,促進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實現了校企雙贏;2004年全國職成教系統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共培訓3146萬人次。
職業教育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的多元辦學格局和“國務院領導下,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管理體制。基本建立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職業院校招生、畢業生就業制度。
改革和發展思路更加清晰,探索出了一條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新路子。2002年,國務院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頒布了《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召開全國職業教育會議,印發了《教育部等七部門關於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2005年,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再次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這些會議和文件,明確要求職業教育必須以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宗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職業院校認真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堅持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進一步密切與經濟社會的聯絡,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質量和效益。我國職業教育的道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順,真正起到了經濟社會發展助推器的作用。(教育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