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張競強代表:別讓假農資吞噬國家惠農資金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0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記者姚潤豐、董峻)眼下正是農村春耕生産的關鍵時期,也是假冒偽劣農資坑農事件的高發期。遼寧省鐵嶺市市長張競強代表説,去年冬天以來,多數國産化肥價格仍在高位運行的同時,受經濟利益驅動和市場不規範因素的影響,春耕生産所需的種子、化肥等農資的質量安全也屢屢出現問題,要從根本上維護農資安全,關鍵是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從生産和經營兩個環節入手,強化農資市場準入機制,提高門檻,強化監管。

  來自農業部的統計數字顯示,2004年農業部等部門查獲的假冒偽劣農資就達22億元。在2005年全國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中,共查獲各類假劣農資産品15萬噸,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16億多元。

  “目前全國有數萬家種子公司,市場混亂。必須進一步提高市場準入標準,維護市場公平競爭,力爭儘快形成一些大的、著名的品牌公司,讓老百姓買得放心。”張競強代表説,在目前農資産品的經營方式上,很多地區的農村銷售網點散亂,這給了那些假冒偽劣的農資産品以可乘之機。

  “農業生産資料是特殊的産品,農民面對假冒偽劣農資又缺乏識別能力,假農資在抵消國家惠農資金的同時,還讓農民顆粒無收、欲哭無淚。”張競強分析認為,假農資屢禁不止、花樣翻新的主要原因有三個:農資生産經營主體行為還不規範;農資市場發育不完善,流通環節過多,營銷網絡不健全;個別地方保護主義嚴重,普遍存在以罰代刑現象。

  張競強建議,全國應該建立完善的農資連鎖經營網絡,在每個行政村設立一個農資連鎖店,而且店裏銷售的種子、化肥等農資可以追溯到生産的源頭,這樣在連鎖店經營的每一種農資産品質量就可以得到保證。同時,國家要抓緊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一套各地都能共享的農資信息溝通體系,加大管理力度,抬高種子企業的入市門檻。(完)

中國政府網2006年“兩會”專題

 
 
 相關鏈結
· 人大代表:加快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解決看病難
· 中央和地方財政將新增農村義務教育經費2182億元
· 呂祖善代表: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是“減少農民”
· “兩會”代表委員關注失地農民建言徵地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