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人大代表呼籲改變我國教育領域諸多不合理現象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09日   來源:新華社

基礎教育只吃“第三個饅頭”能填飽肚子嗎?

  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記者張曉晶、丁錫國)不吃第一個、第二個,只吃“第三個饅頭”,能填飽肚子嗎?面對我國教育投入重高等教育、輕義務教育的現狀,出席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部分人大代表指出,國家教育投入應該重點向義務教育傾斜。

  孫鶴娟代表説,在國內教育投入結構上,大部分公共教育資源投入到高等教育上了。前兩年,義務教育所獲基建投入不到全部教育基建投資的三分之一,投入與所承擔的任務不相稱。佔全國師生數比例很小的高等教育,卻擁有近一半的基建投資。

  據了解,1998年至2002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中央本級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所佔的比例,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主要用於解決高等教育事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僅此一項,從1998年起的5年中,中央本級實際增加教育經費489億元。此外,“211工程”、“985工程”等使一些國家重點高校不斷獲得大力度的財政支持。一些身處地方的國家重點大學也在教育部和地方共建中獲得數以億計的共建資金,從而不斷“錦上添花”。

  “基礎教育是根本,可長期以來投入卻是本末倒置。”樓文英代表説,基礎教育階段佔有政府分配比重越大,則經費分配越趨公平,這也有利於保證教育機會的公平。我國財政教育支出在三級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過大,導致了教育投資內部結構的不合理。

  我國教育管理體制是分級辦學分級管理,即中央和省負責高等教育,對義務教育只承擔補助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責任;基礎教育的舉辦責任在基層政府。由於財政收入重心上移,財力薄弱的基層政府背負著沉重的基礎教育責任,導致義務教育尤其是農村義務教育長期投入不足。

  張志焜代表説,義務教育應由政府提供,從教育的效益上説,義務教育可以惠及大多數人,效益更高。在一定歷史時期,國家集中投入重點高校,促進科技創新是可以的,但是基礎教育是打地基的工作,投入不能只靠“第三個饅頭”。

  部分人大代表建議,政府應該在教育資源的配置中起主導作用。一是依法承擔義務教育的責任,提供義務教育的經費,保證全體公民得到基本的教育;二是在非義務教育階段,除承擔一部分經費外,還應建立、完善助學機制,使有才華又有受教育意願的貧困家庭子女不會因為學費無法籌措而失學;三是為高等教育中的基礎知識和原創知識等創新活動提供充足的資金。(完)

    1 2 3 4 5  
 
 
 相關鏈結
· 代表委員熱議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倒挂”現象
· “兩會”代表委員們圍繞教育不公平問題展開討論
· 任玉嶺委員:將“擇校費”收歸國有用於教育扶貧
· 教育不公─“一黑二斜三苦四醜”
·  建設新農村 教育要先行
· 階層差距正在影響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