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記者陳鍵興 梅永存 秦大軍)港澳——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經濟區。
問號的位置將被海峽西岸所填補,這一概念首次出現在中國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國家未來五年的發展規劃當中,成為在此間參加兩會的許多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關注的焦點話題之一。
他們評析認為,海峽西岸的“落位”,將把一條沿中國大陸東部海岸線鋪就的龐大經濟帶呈現開來;與寶島台灣咫尺相望的特殊地緣,更賦予它一種責任——承載祖國大陸對促進兩岸經貿合作、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誠意與信心。
海峽西岸的概念,是在福建省2004年1月制定的地方發展規劃中提出的,指以福建為主體,涵蓋周邊區域,對應台灣海峽,具有自身特點、自然集聚、獨特優勢的經濟區域。
香港特區全國政協委員施子清一直非常關注家鄉福建的發展,尤其是閩臺經濟合作的問題。“福建,對岸有台灣,南有珠三角,北有長三角。海峽西岸的提出,為福建在國家發展全局中找準了自己的定位。”施子清説,海峽西岸的崛起,將在珠三角、長三角之間構造又一個經濟活躍區域,加上港澳兩個特區和環渤海經濟區,中國東部沿海將連成一條亞太地區最大的經濟帶。
台灣籍全國人大代表陳建德的建議也與海峽西岸有關,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海峽西岸地區與台灣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在推動兩岸經貿合作與交流方面有著突出的優勢,有規劃地發展海峽西岸將有利於完善中國區域經濟佈局。
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都提到,“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台灣籍全國人大代表範增勝認為,國家明確鼓勵海峽西岸等各臺商聚集地區的發展,充分體現了祖國大陸不僅關心臺商當前的生存問題,保障他們當前的利益,同時也關心他們未來的發展,希望為他們提供更廣闊的事業發展空間。
香港特區全國政協委員楊孫西指出,2005年以來,兩岸關係總體趨於緩和,兩岸經貿等領域交流與合作掀起了新的熱潮。國家將海峽西岸列入“十一五”規劃,不僅體現了對台灣同胞利益和福祉的關心,也反映了對推動兩岸關係朝良性方向發展的誠意和信心。相信海峽西岸定能成為未來兩岸經貿往來與合作的重要舞臺,大有作為。
代表委員們還對海峽西岸的經濟發展提出了各自的意見和建議。據了解,僅福建代表團的代表們圍繞海峽西岸建設提交的建議已達數十件,涉及發展閩臺經貿、文化交流與人員往來等方面。
楊孫西委員對記者説,海峽西岸的優勢之一,就是廣布在臺、港、澳以及海外有著愛國愛鄉傳統的“閩商”。海峽西岸要努力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改善投資環境,更好地吸引和凝聚“閩商”資源。
施子清委員提出,福建構造海峽西岸,要在沿海地區建設連接福州、廈門、漳州、泉州、莆田的快速軌道交通線,重新規劃幾大港口並建立港區聯動,擴建福州、廈門機場;打通福建與周邊省區相連、向內陸延伸的公路、鐵路快速通道,建立與珠三角、長三角港口群的協作關係;對海峽西岸實行更靈活和寬鬆的經濟政策。
在今年兩會召開前的2月28日,台灣《經濟日報》刊載了一篇關於海峽西岸的文章,小標題分別是“長珠三角,宛如兩翼”、“黃金海道,不再錯過”、“引擎啟動,山海齊鳴”,認為海峽西岸的時代即將來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