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旅遊勝地敦煌由於生態環境惡化,過度開采地下水,導致黨河、疏勒河下游斷流,沙化面積平均每年增加近2萬畝。“沙進人退”趨勢如不得到遏制,敦煌有可能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二個樓蘭古國,世界文化遺産莫高窟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月牙泉也將不復存在。為此,酒泉市、敦煌市正緊急採取措施,以免重蹈樓蘭覆轍。
敦煌市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大漠腹地,年平均降水量39.9毫米,蒸發量卻高達2486毫米。敦煌區域內地表水主要有發源於祁連山冰川的黨河,及發源於祁連山西段托來南山和疏勒南山之間的疏勒河。由於黨河上遊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實施“引黨濟紅”工程分水500萬立方米、月牙泉治理回灌年用水600萬立方米以及人口和耕地面積的急劇增加,造成黨河斷流。安西縣雙塔水庫、玉門市昌馬水庫的建成使用,攔截了河水,又造成疏勒河斷流。於是,敦煌市只得每年開采地下水4100萬立方米用於農業、工業和生活用水,造成地下水位年平均下降0.43米。
敦煌的生態由此發生重大變化:天然林銳減,據敦煌市林業部門統計,新中國成立之初,敦煌東、西、北湖及南山一帶有天然林219萬畝,其中胡楊林44萬畝,是敦煌綠洲的“綠色屏障”。目前天然林僅存130多萬畝,胡楊林僅存14.4萬畝;而且草場退化嚴重,濕地萎縮,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沙化嚴重,沙化面積平均每年增加近2萬畝……
一些知名景點、文物也難逃厄運。如月牙泉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水域面積22畝,最大水深7.5米,目前水域面積只有8.5畝,平均水深僅1.1米;莫高窟也受到影響,據專家介紹,缺水導致的沙漠化加劇了莫高窟文物保護的難度。在莫高窟現存492個洞窟中,已有一半以上的壁畫和彩塑出現了起甲、空鼓、變色、酥鹼、脫落等病害。
歷史上,作為絲綢之路重要交通樞紐的樓蘭古國正因為樹木和水源的破壞導致生態惡化,從綠洲變成了荒漠。為了不讓敦煌重演樓蘭悲劇,敦煌近年來把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作為頭等大事來抓。酒泉市正在著力進行“引哈濟黨”調水工程。把青海省大哈爾騰河的水引入黨河。目前,“引哈濟黨”工程已完成環評大綱評審。工程實施後,每年可從哈爾騰河向黨河引水1.2億立方米,可以保持敦煌周邊地區生態平衡。同時,敦煌還引進了棉花膜下滴灌技術,制定了《敦煌市地下水開採暫行辦法》,多方面開展節水和保護水資源工作。(記者 曾華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