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12月27日電(記者韓世峰、孫英威)因國有經濟退出慢、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滯緩,哈爾濱的經濟社會發展一度陷入困境。近些年來,哈爾濱市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經濟,使其以兩位數的增速發展,到今年上半年,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476.5億元,首次佔到全市GDP的一半。非公經濟的發展,對於哈爾濱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軟優勢”使非公經濟如魚得水
哈爾濱地處北疆,不佔有地理上的“硬優勢”。2003年以來,哈爾濱市在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過程中,傾力打造“軟優勢”。
在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上,他們建立了中小企業信息網站,形成了集信息傳遞、信息發佈、企業宣傳、政務公開等為一體的網絡傳輸系統。今年前10個月,上網查詢達到45萬人次,打通了非公經濟發展的信息渠道。在融資服務體系建設上,哈爾濱市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力度,使民營企業擔保中心提供的擔保資金已達1.86億元。在人才服務體系建設上,哈爾濱市重點打造人才培訓機制,成立了中小企業人才培訓中心,開展多層次的培訓工作,形成了培訓場所層次化、培訓手段多元化、培訓人員多樣化的培訓體系。
良好的創業、發展環境,使得非公經濟已從傳統産業拓展到國民經濟主要行業和高新科技領域,成為哈爾濱市各種産業鏈條的重要環節,已有部分非公有制企業進入電力、燃氣等壟斷行業和領域。
為構建非公經濟産業集群提供平臺
哈爾濱市積極扶持創業輔導(孵化)基地和創業園區的建設,既給予資金支持,又在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
這個市把中小企業園區建設作為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切入點。到2005年末,全市投入各類園區建設的資金達413億元,其中8個省級開發區用於基礎建設的資金將近30億元,有效承接了進區企業。目前,進區企業的集聚效應已經顯現,全市進區企業已達1411戶,完成營業收入209億元,實現增加值61億元,實現利稅21億元,有力地拉動了全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哈爾濱市按照銷售收入億元以上的標準,選定了33戶非公有制企業作為省級重點扶持企業。同時制定了市級扶持的規模骨幹企業標準,建立了骨幹企業信息檔案,實施了對其進行創業培訓、創業輔導、創業實習、創業基地建設等一系列工作措施和辦法,從而保證了中小企業成長工程的有效開展。他們還積極推進非公有制企業的招商引資,僅今年上半年,全市非公有制企業招商引資額就達17億元,引進項目99項,其中千萬元以上的項目達50項。
目前,在哈爾濱市很多行業中,非公有制企業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電子行業涌現出九州、光宇等規模骨幹企業,紡織行業有繼嘉、興安亞麻等規模骨幹企業等。同時,在流通領域非公制企業發展迅速,全市年成交額5000萬元以上的各類專業市場有27個,其中鞋類、小食品批發市場已成為全市乃至東北地區的集散地。
非公經濟成為統籌城鄉經濟的“連接點”
2003年以來,哈爾濱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速度和效益年均遞增15%以上,已成為推動全市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同時,非公有制經濟在吸納城鄉富餘勞動力方面,也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003年以來,哈爾濱市非公有制企業安置城鎮下崗待業人員100多萬人次,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61.8萬人次。僅2005年,全市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就帶動20多萬農戶致富,在個體私營企業中從業的人數達到了78.2萬人。
目前,哈爾濱市個體私營企業已發展到22萬戶,有25戶繳稅超過千萬元,進入全市財源骨幹企業行列,葵花藥業還成為黑龍江省第一家年納稅額超億元的非公有制企業。
今年上半年,哈爾濱市非公有制企業實現稅收61.5億元,佔全市稅收總收入的73.3%;全市民間固定資産投資完成78.7億元,佔全社會投資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