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29日電(記者錢春弦)從假日經濟型向社會福利型、從大眾觀光向休閒旅遊、從拉動內需向兼顧擴大就業、從數量調控到質量調控,在第20個黃金週到來時,我國長假制度正開始四個轉變。
黃金周從經濟型向社會福利型轉變
五一黃金週到來前,全國假日辦、國家旅遊局公佈的《社會各界對黃金周評價網絡分析報告》顯示,人們的關注焦點已經從“帶動經濟增長”轉向文明旅遊、傳統節日保護、百姓生活質量、帶薪休假等人文方面。國家旅遊局副局長、2007年五一黃金週全國假日辦執行主任張希欽説,黃金周的價值取向,正從假日經濟型向社會福利型轉變。
2006年“五一”期間,全國銀行卡跨行交易8400多萬筆、交易總金額突破400億元,北京市圖書銷量同比增長20%,武漢市金銀飾品銷售同比增長10%。2007年春節,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00億元,同比增長15%。
黃金周經濟拉動力依然強勁,然而一種變化值得關注。中國商業聯合會《2006年我國消費品市場發展情況分析》顯示,假日經濟的商品消費正回歸理性,2004年至2006年春節黃金週期間,全國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銷售額增速分別為16.90%、13.15%和12.65%,呈逐年遞減的趨勢。在經歷“黃金周”初始的喧囂後,理性消費使假日開始從“消費”向“休閒”發展。
張希欽説,黃金周發展的7年裏,公民的休息權利意識迅速覺醒。黃金周,已經與中國公民享受的廣泛的社會文化權利密切地結合在一起。
黃金周旅遊從大眾觀光向休閒旅遊轉變
據預測,今年五一黃金周,許多地區“出遊人數上升、旅行社團隊量下降”現象將更加明顯。傳統的團隊觀光旅遊,越來越多地被個性化休閒度假旅遊所替代,自駕遊、鄉村遊、探險遊、度假遊、自助遊等個性化休閒旅遊日趨火爆,以散客為主的一日遊遊客成為黃金周旅遊的主力。
張希欽説,從黃金周旅遊供需動向看,傳統的觀光旅遊正明顯向休閒度假轉變。國家也越來越重視在發展觀光旅遊、提升觀光産品內涵同時,更加注重休閒度假旅遊發展,有序推進海洋旅遊、森林旅遊、溫泉滑雪、健康體育等休閒度假産品開發,進一步引導各類旅遊度假區的發展,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積極發展會議展覽、郵輪遊艇、文化體驗、科考探險等有潛力的新型旅遊産品,積極引導汽車旅館、家庭旅館、鄉村旅館建設,加快自駕車旅遊配套建設。
旅遊已不再是黃金周的唯一選擇。去圖書館“充電”、到體育館健身、參加駕駛學校和各種短期培訓班、從事各種遊憩活動等,度假方式的多樣化,逐漸形成多元化的假日形態,黃金周顯示出休閒社會的輕快節奏。
黃金周從拉動內需向兼顧擴大就業轉變
黃金周,一方面意味著無數中國人準備休息,另一方面意味著無數從業者進入忙碌季節。黃金周逐步成熟,使得“讓更多人忙起來”與“讓更多人閒下來”的目的結合在一起。
張希欽説,隨著我國新增勞動力和富餘勞動力增多,擴大就業、促進再就業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艱巨任務。旅遊業堅持産業與就業並重、旅遊增長與就業增長同步,廣開就業門路,增加就業渠道,擴大就業容量。2007年旅遊業要實現新增直接就業50萬人、間接就業250萬人的目標,三個黃金周功不可沒。
我國約70%的旅遊資源分佈在農村,黃金周長假為中長途旅遊創造了條件,推動了中西部和廣大農村旅遊及相關産業快速發展,涌現出一大批以旅遊、文化、商貿等為特色的縣、鄉、村。據測算,全國鄉村旅遊年接待量已超過5億人次,旅遊收入超過3000億元。黃金周成為越來越多農村從業者的黃金周。
黃金周管理從“數量調控”向“質量調控”轉變
2000年,國務院批准建立國家旅遊局局長為召集人的全國假日旅遊部際協調會議制度。本屆政府組成後,召集人改由國務院副秘書長擔任,並增加了成員單位,充實了力量。民航、鐵路、交通、公安、工商、質檢、衛生等職能部門參與到黃金周旅遊的管理與服務當中。
張希欽説,黃金周旅遊發展初期,供求矛盾尖銳,黃金周管理協調機構在客流壓力下被動應對,以“削峰填谷”為主。隨著黃金周旅遊出現散客化、多元化和休閒化趨勢,誠信旅遊、精品旅遊等“質量調控”越來越重要。
經過7年實踐,黃金周運行規律日漸顯現:春節以農民工返鄉、學生回家、遊客出行、節日探親“四流”合一,人流集中,一南一北旅遊火熱,出遊量約佔當年三個黃金周的20%多;“五一”春暖花開、氣候宜人,易於形成出遊高峰,出遊量約佔當年三個黃金周的40%多;“十一”因暑期旅遊旺季剛過,旅遊規模和勢頭低於“五一”,中短途旅遊比重較大,出遊量約佔當年三個黃金周的35%。
對黃金周運行規律的掌握,成為“質量調控”的基礎。張希欽説,各級假日工作機構和城鄉居民已逐步把握黃金周運行規律,供需各方應對和適應更加自如,黃金週期間的供需矛盾也趨於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