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6月20日電(記者王立彬)隨著國家將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徵收標準提高一倍,我國用於土地整理的資金規模進一步擴大,預計今年將不少於200億元。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王世元20日在此間的第十五期國土資源管理市長研究班上説,《土地管理法》以法律形式確定了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和耕地開墾費等資金主渠道,保證了對土地整理長期穩定投入。從今年起,按照加強土地調控的要求,國家又將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徵收標準提高了一倍,進一步擴大了資金規模。近年來,投入土地整理的資金量穩步加大。2001年至2006年,國家累計投入中央分成的30%部分新增費總額近300億元,僅2006年就徵收167億元,近期將安排使用。按照新的徵收標準,今年預計不少於200億元。
王世元説,需要説明的是,使用新增費投資土地整理的資金全部是無償的,畝均投入標準高,也不要求地方財政資金配套,這充分體現了國家鼓勵土地整理的法律要求。土地出讓金純收益的15%以上用於農業土地開發,又擴大了土地整理資金渠道。從今年起,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分配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央分成的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主要參照各地國土資源部門核實的截至上一年底基本農田面積和國家確定的土地開發整理重點任務分配給各省區市和計劃單列市,並向中西部地區和糧食主産區傾斜,專項用於基本農田保護和建設、土地整理、耕地開發等,並落實到項目。除國務院批准外,國家原則上不再按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預算的方式,分配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
據介紹,土地整理在中世紀的歐洲即已出現。1953年,前聯邦德國就出臺第一部《土地整理法》。我國現行法律意義上的土地整理,是針對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在借鑒國外經驗基礎上,于20世紀末開始的。根據土地管理法有關規定,以田為核心,水、路、林、村相配套的土地整理已由點到面、由小到大,逐步形成了政策比較明確、制度比較健全、投入長期穩定的良好局面。
全國到2020年將完成農地整理不少於6.5億畝
新華社成都6月20日電(記者王立彬)為實現全國耕地保有總量18億畝的目標,我國將力爭到2020年完成農用地整理不少於6.5億畝,新增有效耕地不少於2500萬畝。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王世元20日在此間的第十五期國土資源管理市長研究班上説,國家將堅持以建設促保護,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土地整理專項資金主要用於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並將小型農田水利建設作為重要內容。東部地區以建設高標準農田為主要任務。中部糧食主産區以保護和提高基本農田的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為主要目的。西部生態脆弱地區加大對平壩和緩坡耕地的整理力度,加大對“坡改梯”、淤壩地以及對出現沙化趨勢耕地的建設和整治力度,力爭實現一人一畝口糧田的目標。
王世元説,我國土地開發整理補充耕地的總潛力為2億多畝,其中1億多畝宜耕後備資源多分佈在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質量差、開墾難度大、生態環境限制因素多,今後補充耕地的主要途徑也是要靠土地整理。我國土地整理補充耕地的潛力,不低於8300萬畝。其中通過科學合理規劃,整治道路溝渠,平整歸併零散地塊,充分利用零星土地,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積不低於4300萬畝。通過對現有農村居民點逐步實施遷村並點、治理“空心村”、退宅還田等整理措施,可以增加有效耕地不低於4000萬畝。
土地整理對實現耕地佔補平衡,落實耕地保護責任目標,確保18億畝耕地的紅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999年至2006年,全國共補充耕地面積3525萬畝,其中1270多萬畝是通過土地整理補充的,同期補充的耕地大於建設佔用的耕地面積。“十五”期間,國家投資土地整理項目建設規模2400多萬畝,新增耕地500多萬畝,超過同期全國災毀耕地的面積。土地整理後,項目區農田普遍成為旱澇保收的高産穩産農田,生産能力普遍提高10%至20%,生産成本降低5%至15%。即使按10%計算,全國每年通過土地整理增加的糧食産能,相當於增加400萬畝耕地的産出。僅國家投資的土地整理項目,實施範圍就惠及1200多萬農民,新增耕地可以解決390多萬人的長遠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