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民營經濟藍皮書稱,2006年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中西部民營企業增速高於東部,進出口持續保持高增長勢頭,出口首次超過國有企業,成為中國出口的第二大市場主體。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研究室主任陳永傑認為,政策鼓勵是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的首要因素。
中西部民企增速高於東部
由全國工商聯組織編寫的2007年民營經濟藍皮書《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報告NO.4(2006~2007)》近日出版。藍皮書將民營經濟限制為個體私營經濟,在此基礎上對5項指標(企業數量、就業人數、投資、私營工業經濟、進出口總額)進行了統計分析。
藍皮書顯示,中西部民營工業企業發展明顯提速。2006年,中部地區民營工業企業達38455家,比上年增長17%;西部地區民營工業企業達23008家,增長17.8%,而東部地區增速相對減緩。
在東部地區民營投資繼續快速增長的同時,中西部地區民營投資發展速度加快。500萬元以上的投資項目中,中部地區民營投資達到4257億元,同比增長62.1%,西部地區民營投資達到4541億元,同比增長51.7%。
中西部民營工業企業發展明顯提速,促進了民營經濟加速向西部傾斜。2006年各地私營企業數量的平均增長率為15.8%,其中超過20%的地區有西藏(29.8%)、河北(24.2%)、安徽(23.1%)、山西(22.9%)、廣東(22.8%)和新疆(22.6%)6省區。
陳永傑表示,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使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的比重越來越大,目前這個份額達50%以上。中西部的發展尤為突出,主要原因在於當地政府越來越重視民營經濟的帶動作用,並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吸引外來投資。
民企出口額首超國有企業
藍皮書指出,2006年,由於全球市場繼續保持較好發展態勢,國內政策環境持續改善,中國民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民營企業進出口總額達3076.6億美元,增長37.1%,佔全國進出口總額的17.5%,較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其中,民營企業出口2139.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3.6%,增速比國有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分別高30%和17%,年度出口額首次超過國有企業,成為中國出口的第二大市場主體。其中私營企業出口1707.4億美元,佔民營企業出口的80%。
據陳永傑介紹,自2002年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出口,民營經濟在接下來的兩年中曾以一兩倍的增幅發展,到達一定的程度後,由於基數大了,速度放慢,不過仍基本維持50%-60%的增速。
近10年來,民營企業出口年均增長57%,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年均增長高達75%,遠高於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21%的年均增長速度,展現出巨大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民營企業出口占全國出口的比重,從2000年的5.3%提高到2006年的22.1%。
值得關注的是,對外貿易經營權向個人放開以後,更多個體經營者能夠直接參與國際競爭。特別是2005年6月,允許有外貿經營權的個體工商戶以一般納稅人身份享有出口退稅政策,大大增加了個體工商戶的市場競爭力和出口積極性。2006年,全國個體工商戶出口達到18.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12倍;開展出口業務的個體工商戶達到2533戶,比上年增加2182戶,發展速度相當驚人。
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改善
藍皮書認為,民營經濟發展首先取決於政策環境的改善。2006年以來,中央一直強調要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在此推動下,鐵路、民航、郵政等部門推出了鼓勵非公有制資本進入相關行業領域的措施。同時,從中央到地方都清理了與“非公經濟36條”(《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不一致的法律、法規,肅清法律障礙。
陳永傑指出,國民經濟發展是民營經濟發展的大背景。這意味著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民間具有了投資潛力,另一方面是民間有吸引投資的需求。所以,政策一旦允許,民營經濟便快速發展。
根據專家預測,2007年民營經濟發展將呈現“絕對額增長,增率下降”的趨勢,主要是由於民營經濟基數變大。而民營經濟效率與效益將進一步提高,同時企業間差異擴大也會成為一個長期現象。
不過,民營經濟的發展還面臨著諸多困難。“現在主要是壟斷行業難以進入”,陳永傑認為,國家政策會慢慢放鬆。(記者 王明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