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2007年《政府工作報告》解讀>> 2007《政府工作報告》解讀>> 2007年如何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
 
如何繼續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3月20日   來源:國務院辦公廳

    當前,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認真落實中央制定的各項政策措施,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我們要把《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落到實處,努力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的法治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第一,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36條"),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進入公用事業、基礎設施、金融服務以及社會事業等領域。一是加快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規和政策規定。凡是不符合憲法及其相關法律(包括剛通過的物權法和企業所得稅法等)中有關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規定的法律法規,凡是不符合"36條"的政策及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政策,都應抓緊進行清理和修改。清理的重點是現行規章、規範性文件及其他文件在市場準入、財稅金融、社會服務、權益保護和政府監管等方面與"36條"不一致的規定。二是認真檢查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凡未制定"36條"配套實施政策的,都應及時制定;正在制定的,應加快步伐,儘早完成;凡已經制定了的,應對實際落實情況進行檢查,推動政策措施執行到位。三是切實解決行業準入問題。加快制定和完善行業準入配套政策,切實貫徹"平等準入、公平待遇"原則,進一步打破行政壟斷和基於行政的經濟壟斷,推進行業準入政策與管理的公開化、公平化、程序化、規範化。包括鼓勵非公有制經濟通過收購、兼併、控股、參股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和重組,積極促進非公有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和領域,支持非公有資本積極參與城鎮供水、供氣、供熱、公共交通、污水垃圾處理等市政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與運營,鼓勵非公有制經濟進入金融服務業,支持非公有制經濟進入教育、科研、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會福利等社會事業領域等。

    第二,進一步完善信貸、稅收、技術創新等方面的政策,改進對非公有制企業的服務。一是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增加對非公有制經濟的信貸支持和金融服務創新。今年中央出臺實施的《關於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促進金融持續健康安全發展的若干意見》,將進一步改善非公有制經濟的信貸條件。要繼續通過稅收支持、擴大貸款利率浮動幅度以及改進信貸獎懲辦法等方式,鼓勵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提高對非公有制中小企業的貸款比例,鼓勵和引導各類銀行把中小企業作為重要服務對象,在金融産品和服務、金融工具和技術、金融監管方式和方法上進行創新。二是拓寬非公有制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在完善現有中小企業板塊基礎上,加快建立中小企業上市培育體系和輔導機制,適時啟動創業板市場;整合和規範現有産權交易市場,為非公有制企業股權轉讓提供服務;繼續推動中小企業境外上市工作;允許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探索債權融資方式等。三是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推進信用體系建設。鼓勵非公有制經濟設立商業性或互助性信用擔保機構,加快研究建立全國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機構,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基金。四是完善有關稅收扶持政策,合理稅負水平。今年出臺的《企業所得稅法》,統一了各類企業的稅收制度,將在總體上明顯降低非公有制企業的稅負,為非公有制企業的更好更快發展提供重要的政策推動力。同時,還要繼續改革和完善稅收體制,促進非公有制經濟與其他所有制經濟的平等競爭。特別是要研究解決非公有制企業投資者的雙重納稅問題。五是加強非公有制企業技術創新服務。要加快建立面向非公有制企業的共性技術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科技諮詢、技術推廣等專業化服務。引導非公有制中小企業開展與大企業的協作配套,推進企業生産和工藝專業化,實現企業技術、産品升級。

    第三,大力促進行政執法公正,依法保護非公有制企業合法權益。當前,在一些領域和地區,既存在執法不嚴問題,也存在執法不公問題。今年出臺的我國第一部專門保護各類財産包括私營企業和個人財産的最基本法律《物權法》,將為非公有制經濟的"恒産"進而為企業家經營的"恒心"奠定最重要的法律基礎,將十分有利於依法保護非公有制企業合法權益。應以此為契機,清晰界定各類産權,加快建立現代産權制度,抓緊對有關法律法規進行清理、修改和配套完善。同時,加快完善行政執法和司法體制機制的步伐,進一步提高行政執法與司法的嚴肅性和公正性,為各類企業提供公平的法治環境,切實維護産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和平等發展的權利,依法嚴厲打擊各種侵犯正當産權權益的犯罪活動。

    第四,加強對非公有制企業的引導和管理,促進企業依法經營,履行社會責任,為和諧社會建設增添力量。一是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的宏觀指導和政策協調。政府有關部門應在思想觀念、政策措施、工作方式等各方面平等對待非公有制經濟,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的宏觀指導,協調解決非公有制企業發展中自身不能解決的困難和問題。要健全信息發佈制度,把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與調整産業結構結合起來,讓非公有制企業及時了解國家産業政策、産業發展規劃,獲取市場需求信息,引導非公有制企業嚴格執行有關技術法規和行業規劃,積極調整發展思路和發展模式,自覺遵守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産等有關規定,主動調整和優化産業、産品結構,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二是改進對非公有制企業的監管方式。各級政府應立足服務,堅持"預防為主、懲治為輔、建章立制、標本兼治"的方針,從監管內容、監管指標、監管主體等方面多領域、多層次、多角度改善對非公有制企業的監管。應完善相關制度,規範監管行為,提高監管水平。三是促進非公有制企業為和諧社會建設承擔更大責任。公平地對待社會其他群體、特別是工人群體,努力維護職工的公平權利;發展和諧勞動關係的責任,充分尊重和切實維護員工的一切合法權利與權益;遵守法律法規的責任,切實遵守勞動、合同、工資、環保、稅收、生産安全、社會保障、資源、反不正當競爭和反商業賄賂等與企業生産經營活動有關的法律法規,自覺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增強誠信的責任,真正建立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個人誠信,等等。(國研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