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10月10日電(記者 劉健 郭立)近來,重慶穩定糧食生産能力,促進規模種植,在政策鼓勵和市場拉動下,共計催生2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達9.59萬戶,經營面積152.2萬畝,佔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的4%。這些種糧大戶通過土地流轉,帶動了土地規模經營,同時對解決耕地撂荒和糧食安全問題有著重要意義。
政策利好頻出臺 規模種糧收益高
合川區現年58歲的鄧元坤去年種糧收入1.6萬元,2008年他轉包本村6社和8社李福龍等56戶稻田136畝,代理86戶群眾耕地200畝,全部種植水稻,年産稻穀20多萬公斤,年純收入高達21.7萬多元,其中今年獲國家糧食直補及種糧大戶扶持獎勵8萬多元。
談及為什麼擴大種植規模,合川區種糧大戶鄧元坤歸納了四個方面的因素:“一是鎮村幹部多次到我家做宣傳動員工作,並承諾給予小額信貸支持。二是區農業局專家與其對接,定點長期幫助指導我技術,讓水稻畝産達650公斤以上。三是從報紙、電視上看到,國家對種糧的扶持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越來越大,對種糧食補貼的錢越來越多。四是農業機械化操作減輕了勞動強度並降低了生産成本,特別是農業綜合開發把該村的田間道路、排灌渠、蓄水池等修好了。種糧現在越來越有賺頭了!”
為有效遏制耕地撂荒,推動種糧大戶發展,今年年初重慶市專門下發文件,要求對撂荒1年以上的承包耕地,發包方要按照有關規定組織代耕,代耕收入歸代耕人所有。市財政和農業部門在實施種糧農民農資綜合補貼和良種補貼中,要求各地向種糧大戶實施傾斜政策,大足縣、江津區等地都對種糧大戶提高了補貼標準。重慶市委常委、副市長馬正其説,從今年開始,允許各區縣從直補資金中拿出15%左右的資金,對種糧大戶進行傾斜補貼,切實解決大戶經營的問題。
撂荒地上紛紛“長”出種糧大戶
2003年,奉節縣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打工,大量土地撂荒。政府為了鼓勵農民復耕撂荒地種糧食,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奉節縣紅土鄉農民梁興國看準這個機會,在紅土村3社以每畝450元的價格包下了60畝撂荒地種植優質水稻,實行規模化種植。到了年底,鄉鄰們撂荒的土地原本沒有一分錢的收入,如今卻憑空撿到了450元錢/畝,而梁興國也因為撂荒地得到了收益。
梁興國在泥土裏刨出了“金娃娃”,在他的帶動下,紅土鄉農民恢復了以前的種糧積極性,不少打工的農民又回到了家鄉,操起了舊業--務農種稻。如今,朱少軍、梁品武等20多位農民也成了種糧大戶,年收入10萬元以上。2008年,梁興國租賃土地達到1359.6畝,種植水稻平均每畝獲純利156.96元。他欣喜地告訴記者:“在撂荒地上做文章,只要種成了規模,做成了産業,也能走出致富之路。”
今年合川區出臺了糧食規模種植大戶扶持政策後,隆興鎮廣福村43歲的蔣沛全積極響應,按標準化生産不斷擴大玉米種植面積。除耕種自己承包田外,還經營別人不願耕種的地,2008年他承包耕地68.55畝,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等,年産糧食10萬公斤。他按標準化生産出的綠色玉米,比市場價平均高出0.2元/公斤。在蔣沛全的帶動下,全鎮發展綠色玉米1萬畝,有效解決了“石丫”牌綠色雞蛋養殖場的飼料來源。
促進傳統種植方式向現代農業轉變
永川區朱沱鎮種糧大戶吳修祥説:“只要有一定的配套農機具,規模適度,日常的田間管理不請太多的人,自己辛苦點,各個生産環節精打細算,再加上政府的優惠政策,種糧還是能賺錢的。”
今年,在種糧大戶補助政策的催生下,永川區金龍鎮成立了首個以水稻生産為主的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重慶市永川區頂勝農業技術推廣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以每年每畝250公斤幹稻穀實物、或收穫時按市場價格折現金支付兩種兌現方式,向農戶租賃土地取得自主經營權;分別在該鎮金龍村建新村民組、大井村民組和福嶺村犀牛村民組等3個相對集中成片、水源道路等農業生産基礎條件較好的地方、共租賃稻田598.5畝。
永川區糧油作物技術推廣站站長蘇音貴説,實行專業合作化生産和規模經營,有利於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與産量穩定增産的長效機制建立。在當前農村勞動力短缺、素質老化、種糧技能嚴重下降的嚴峻形勢下,通過發展專業合作組織、加快土地流轉和實施規模經營,可有效解決耕地撂荒、耕作粗放、耕地産能下降、有限的耕地資源嚴重浪費等問題,充分挖掘耕地生産潛力、增加糧食産量、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與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