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擴大內需方針 確保農民收入增長
——2008年“三農”工作述評之二
新華社北京12月24日電(記者 王立彬、姚潤豐)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31個省區市6.8萬個農村住戶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農村居民現金收入人均3971元,同比增長19.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0%。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這表明我國保持了2004年以來每年前三季度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兩位數以上增長的勢頭。
戰勝災害奪豐收保增收
今年以來,南方部分省區遭遇百年不遇雨雪冰凍天氣、汶川大地震發生、金融危機下半年開始波及我國農民工就業,在此情況下這一成績來之不易。而千方百計確保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今後需要堅持不懈地作出更大的努力。
大災之年農民收入保持增長勢頭,根本動力在於我們始終把握了“三農”這個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續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年初,中央對支持農業生産,加強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提出一系列政策,安排“三農”投入5625億元,比上年增加1307億元。在春耕生産關鍵時期,國務院又出臺10項扶持農業和糧食生産的政策措施,再增加農業投入252.5億元。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四補貼”資金達到1029億元,比上年翻了一番,資金撥付時間也大為提前。
6月,國家決定調整成品油價格,對種糧農民在今年已增加農資綜合直補基礎上,每畝再增加財政補貼5元。與此同時,國家扶持生豬、奶業發展政策迅速落實到位,為今年農業穩步發展,降低農業生産成本,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積極作用。
應對市場波動防止谷賤傷農
今年我國糧食産量超過歷史最高水平,實現連續五年增産。然而隨著供求形勢緩和,加上今年全球性糧食增産和世界金融危機影響,國際市場糧食價格下半年開始出現大幅度回落。我國秋糧上市以來,國內糧食市場價格也出現下行趨勢。
為保護農民利益和種糧積極性,國家對重點地區重點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國務院及時研究確定了進一步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的具體措施,決定在部分主産區對稻穀、玉米、大豆實行中央儲備和國家臨時存儲收購是其中的重要措施。
10月20日,國家糧食局會同有關部門下達了第一批中央儲備和國家臨時存儲糧食收購計劃1650萬噸。根據各地秋糧收購進展情況,12月1日又下達了第二批國家臨時存儲糧食收購計劃1400萬噸。這樣,兩批收儲計劃總量已達3050萬噸,其中東北地區玉米1000萬噸、大豆300萬噸、稻穀850萬噸,南方主産區稻穀900萬噸。國家糧食局要求地方糧食部門和有關執行主體積極採取措施,進一步增加收購網點,方便農民售糧。此外,今年國家繼續採取對關內銷區到東北三省採購粳稻給予適當運費補貼的政策,以引導和鼓勵銷區企業積極到東北採購糧食,搞活糧食流通。
提高農民收入拉動農村消費
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加劇給我國經濟增長帶來的壓力,中央明確提出採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我國內需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農民收入過低。應對金融危機,貫徹擴大內需方針,必須把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擺在突出位置,關鍵在於確保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應當看到,農村巨大的投資潛力可以成為避免全球金融危機導致我國經濟下滑的支撐因素之一。我國曾多次出現投資過猛引起的經濟過熱現象,這些投資主要集中在能源、資源以及重化工業上,農村一直處於投資不足、投資匱乏狀態。農村基礎設施、公益事業、工業企業、學校村鎮建設以及各項服務設施等都有巨大投資潛力。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範圍,這些領域包括教育、醫療、生活保障等,這意味著財政用於農村的消費性支出也將大大增加。我國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後,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要實現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目標,必須破解我國農民增收難題,構築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