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9日,中國三峽總公司中華鱘研究所在葛洲壩水利樞紐下游長江宜昌江段櫻桃園碼頭舉行中華鱘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平均體長40厘米、平均體重230克的7月齡中華鱘約6.5萬尾。這批中華鱘魚苗是經國家農業部批准,由中華鱘研究所于2008年11月用捕獲的2雌2雄野生中華鱘親本人工繁殖的苗種。同時放流的還有子一代中華鱘7尾,以及平均體長1厘米13月齡大規格胭脂魚2000尾。
為有效監測放流後的中華鱘洄遊狀況,中華鱘研究所對此次放流的中華鱘幼魚中的60%進行了標記,其中對30%中華鱘幼魚注入微電子PIT標簽建立檔案,另對幼魚30%進行了DNA採樣。被標記的中華鱘成熟後洄遊,研究所科研人員可以通過感讀儀器或DNA樣本對比就能準確知道其檔案資料。同時,為提高中華鱘苗種放歸長江後的成活率,中華鱘研究所還採用了分時段分批多次放流等措施,放流規格和年齡也多樣化,並提前20天對放流魚種進行野化訓練,使放流的魚種能夠良好地適應長江水質條件,並良好地在長江中生長和攝食。
此次放流是中華鱘研究所自1982年成立以來第49次增殖放流中華鱘。至此,中華鱘研究所共向長江、珠江等流域放流多種規格的中華鱘500萬餘尾,放流胭脂魚、史氏鱘等35萬尾,放流其它魚類60萬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