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 火炬接力
 
奧運聖火在青海湖傳遞:“聖湖”碧水連“祥雲”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6月23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青海湖6月23日電(記者錢榮 張進林)“聖湖”迎聖火,草原飄“祥雲”。23日,在國際奧林匹剋日,北京奧運聖火到達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青海湖畔,進行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傳遞活動。當地藏族群眾在火炬傳遞沿途手捧一條長達6公里的哈達,向北京奧運會和聖火傳遞獻上自己良好的祝福。在聖火傳遞過程中,一名火炬手還手持“祥雲”,以騎自行車的方式進行傳遞。

    當日青海湖風和日麗,湖水在藍天的映襯下熠熠生輝,如同一顆藍色的寶石鑲嵌在美麗的草原上。奧運聖火青海湖地區傳遞的起跑點設在青海湖畔的環湖東路,擔任第一棒火炬手的是參加過四川抗震救災醫療救援工作的蒙古族醫生達嘎。國際奧委會代表朱麗雅出席了起跑儀式。

    上午10時50分,在為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難者默哀一分鐘之後,達嘎從青海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曲青山手中接過熊熊燃燒的“祥雲”火炬,聖火開始在青海湖畔傳遞。

    青海湖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海拔3200多米,總面積4300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省也由此得名。青海湖是藏族人心目中的聖湖,2005年被《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為“中國最美麗的湖泊”之首。“西部歌王”王洛賓先生著名的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就創作於此。

    地處青海湖南岸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有41萬人口,其中藏族人口占到57%,當天的火炬傳遞活動也因此充滿了濃郁的藏族風情。前來觀看聖火傳遞的藏族群眾將2600多條潔白的哈達連在一起,組成了一條長達6公里的哈達;他們一起雙手捧著這條長長的哈達,用藏語高呼“奧運加油”、“中國加油”,獻上了對北京奧運會最美好的祝願。

    聖火傳遞進入青海湖景區,當139號火炬手劉涌濤高舉“祥雲”開始自己的傳遞時,在路邊觀看聖火傳遞的兩位藏族群眾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哈達和青稞酒,獻給了劉涌濤。60歲的藏族牧民仁卻乎還走上前來,用額頭輕輕在“祥雲”上碰了碰。

    實現了與“祥雲”親密接觸的願望後,仁卻乎的眼睛有些濕潤。他告訴記者,額頭輕觸是藏族人對神聖和聖潔事物的一種膜拜;奧運聖火對他們來説也是神聖的,因此,他想用這種方式來祝福北京奧運會。

    在當天的聖火傳遞過程中,135號楊艷麗騎著自行車完成了聖火傳遞。在傳遞過程中,她一手高舉“祥雲”,一手扶著車把,踏著一輛火紅色的小輪自行車緩緩行進,並高呼著“奧運加油”。楊艷麗説:“能當選北京奧運會火炬手,並在嚮往已久的亞洲自行車頂級賽事舉辦地青海湖畔騎自行車傳遞奧運火炬,我感到無比光榮和激動!”

    12時26分,最後一棒火炬手——中共十七大代表、海南州同德縣尕巴松多鎮完科村黨支部書記德才加高舉“祥雲”,緩緩跑入位於青海湖151景區中心舞臺的火炬傳遞終點,點燃了聖火盆。奧運聖火在青海湖地區的傳遞圓滿結束。

    德才加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美麗的青海湖是我們藏族人民心中的聖湖,她就像一面鏡子,映照了草原上的新發展、新生活。象徵和平、進取的北京奧運聖火在聖湖傳遞,它們的光芒就匯合在一起,帶給我們藏族兒女創造更加幸福新生活的希望和激情。”

    奧運聖火青海湖地區傳遞行程為6公里,共有162名火炬手參加了當天的火炬傳遞,其中藏族火炬手47人。

    24日,奧運聖火將在青海省會西寧傳遞,這也是奧運聖火青海境內傳遞的最後一站。

    五彩“祥雲”飄過草原 牧民祝福北京奧運

    新華社青海共和6月23日電(任曉剛 馬玲)“青海湖是我們藏族人心中的聖湖,奧運聖火能在這裡傳遞,我們感到非常高興。”藏族牧民萬瑪才旦23日一大早,就和妻子一起來到青海湖邊觀看奧運火炬傳遞。

    6月的青海湖碧波盪漾,草綠如茵。萬瑪才旦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江西溝鄉下社村的牧民,從他的家裏可以清楚地看到青海湖。雖然早已遷移到了山裏水草茂盛的夏季草場,但為了觀看北京奧運聖火傳遞,萬瑪才旦早早安頓好家裏就下山了。

    萬瑪才旦告訴記者,雖然從小在青海湖畔長大,天天都能見到青海湖,但今天的青海湖格外美麗。他還有一個心願,就是給奧運火炬手敬獻聖潔的哈達,以表達自己對北京奧運會的祝福。

    “來了來了!”聖火在人們的歡呼聲中傳遞到了距離萬瑪才旦最近的139號火炬手劉涌濤的手中,萬瑪才旦手捧潔白的哈達向劉涌濤走去,“扎西德勒!”他獻出哈達,也獻出了草原人民的祝福。一時間,傳遞現場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我想用額頭碰一下火炬。”牧民貢保加希望等火炬傳遞完用額頭輕觸“祥雲”火炬。他充滿期盼地告訴記者,按照藏族的習俗,如果自己的頭能碰到聖潔的東西,會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吉祥好運。

    年逾花甲的牧民熱瓊乎告訴記者,藏族有“轉湖”的習俗,每十二年舉辦一次,通過磕長頭繞青海湖一圈來進行朝拜。今年雖不是“轉湖”年,但在湖畔的藏族群眾看來,聖火在“聖湖”傳遞,這就是一次特殊的“轉湖”祈願。

    “從電視上看到四川地震,我希望神能保祐他們(災區人民),也祝奧運會圓滿舉行。”説著,熱瓊乎雙手合十,面朝“聖湖”,緩緩地彎下腰祭拜。

    西寧人民熱盼聖火照古城

    新華社西寧6月23日電(葉修武 姜辰蓉)24日,北京奧運火炬將在青海省最後一站--西寧市傳遞。在火炬即將到來之際,西寧市民紛紛走上街頭,做好各項準備工作,迎接火炬的到來。

    23日下午,記者在西寧市中心廣場、五四大街,長江路等地看到,街道兩旁都挂上了迎接奧運火炬的宣傳標語,許多市民手中拿著國旗、身上穿著奧運文化衫,一些汽車、摩托車上也插著國旗。

    在西寧中心廣場鄒文廣老人特意帶著孫子來買奧運文化衫。“奧運會在北京舉辦,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奧運火炬能在西寧傳遞我非常激動,明天我們全家人都要去看火炬傳遞。”鄒文廣老人説。

    “奧運火炬24日將在我們西寧傳遞,作為西寧市民,我非常期待火炬到來的那一刻。我們要努力辦好奧運會,讓全世界對我們中國刮目相看。”出租車司機李磊動情地説。為迎接火炬的到來,李磊特意買了三面國旗插在車上。

    徐鳳茹是海湖路市場的一名個體戶,雖然聖火明天才開始傳遞,但是她興奮得忍不住今天就出來感受奧運聖火傳遞的氣氛。“奧運火炬明天就要傳到西寧了,我心裏特別高興。作為為西寧市“菜籃子”供貨的個體戶,我們要搞好商品流通,為奧運加油。”

    “我是一個農民工,更是一名中國人,我也要為北京奧運會加油,”來西寧打工的小夥子鄭有權告訴記者,“明天的火炬傳遞我要全程觀看呢,雖然我去不了北京觀看奧運會,有了這次經歷,我也算參加奧運會了。”

    青藏高原的東方門戶——西寧

    新華社青海西寧6月23日電(葉修武)青海省省會西寧取“西陲安寧”之意,是青藏高原的東方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有“西海鎖鑰”之稱。西寧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自然資源得天獨厚,民俗風情絢麗多彩,是青藏高原一顆璀璨的明珠。

    西寧地處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兩山對峙之間,統屬祁連山系,黃河支流湟水河自西向東貫穿市區。西寧市境內最高海拔4394米,市區中心海拔2261米。屬大陸性高原半乾旱氣候。其特點是:氣壓低、日照長,雨水少,蒸發量大,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無霜期短,冰凍期長,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天然的避暑勝地,有“夏都”之稱。全市總面積76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5.36萬人。

    西寧是一座有著兩千一百多年曆史的高原古城,古稱西平亭,曾是漢後將軍趙充國屯田的地方、南涼的都城、唐蕃古道的咽喉、絲綢南路的要道、青藏高原通向中原的門戶、河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正式建省。1949年9月5日西寧解放,9月8日成立市人民政府,為青海省轄市。1950年西寧市成為青海省人民政府駐地。

    西寧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並存。西寧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農業區與牧業區、漢文化與藏文化的三大結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過百萬的中心城市,有漢、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4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54.36萬人,佔總人口25.55%。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並存,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影響尤為深遠,塔爾寺是我國六大藏傳佛教寺院之一,東關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各民族團結奮鬥,相濡以沫,譜寫了燦爛的發展史,創造了輝煌的成就,賦予了豐富的人文精神,使西寧顯現出包容、勤勞、開放、創新的城市文化特點。

    1992年西寧被國務院確定為內陸開放城市,先後與國內外許多城市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協作和文化交流關係。每年在西寧舉辦的“鬱金香節”、“青洽會”、“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等節慶活動,進一步擴大了“中國夏都”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經過近50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西寧經濟發展步入了嶄新階段。目前,西寧地區的國內生産總值和國民收入各佔全省的三分之一,財政收入、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各佔50%以上。全省90%的調入商品和80%的調出商品經西寧中轉,對全省其他州、地、市、縣有較強的吸引力和輻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