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遏制土地荒漠化 科學發展看治沙>> 科學發展看治沙
 
科學發展看治沙:造林治沙看榆林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6月14日   來源:經濟日報

    4月12日,記者抵達陜西省榆林市,只見清清的河水沿古城墻緩緩流過,青翠的垂柳在春風中搖曳著枝條,蔚藍的天空如洗過般透徹,這令記者大感意外。過去,這裡的風沙危害異常嚴重,榆林城就曾經因為毛烏素沙地的肆虐而向南遷移了3次。而現在,雖然風力不小,空氣中卻幾乎感覺不到沙塵的蹤跡。資料顯示,榆林市土地沙化問題已經整體逆轉,逆轉率達到了1.62%。是什麼原因讓曾經迫使榆林城3次“搬家”的毛烏素。沙地望而卻步?記者深入沙區一探究竟。

    分類指導固流沙

    毛烏素沙地是我國四大沙地之一,綿延在內蒙古的南部、陜西北部和寧夏東北部,總面積約3萬多平方公里,其中流沙約1.38萬平方公里,流動沙丘多分佈在沙地南部長城沿線,過去每年向東南移動約3到5米。榆林市正位於流動沙丘較多的毛烏素沙地南緣,境內的沙地通常被稱為榆林沙區,總面積約2.44萬平方公里。正因為流動沙丘多,風沙危害嚴重,榆林成為“三北防護林”重要地段,也是國家林業部門“東抓赤峰,西抓榆林”戰略的決勝點之一。

    在採訪的第一站榆陽區,當記者提出想看看流沙的時候,當地的同志很為難,“這個要求恐怕很難滿足了,榆陽城區50公里以內已經沒有流沙,成片的沙地只有在照片中才能看到了。”這可與人們印象中的榆陽相去甚遠,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這裡還飽受風沙之害,流動沙丘已經“兵臨城下”,甚至爬上了城墻頭。每當大風過後,居民們就要像掃雪一樣,清掃地面上厚厚的沙塵,掃掉的沙塵堆在路邊像一座座小山。“現在的榆陽已經是青山碧水,鳥語花香了。流沙是看不到了,去七里沙看看治理後的成果吧!”我們來到位於榆林城北郊的七里沙,站在高坡上,近處的沙區樹影婆娑,綠意盎然;遠處的山區群山滴翠,碧樹群芳。榆陽區林業局的同志解釋説,“以前這裡可是黃沙滾滾,荒無人煙。之所以能變成現在的模樣,是與榆陽堅持科學規劃,分類指導防沙治沙工作分不開的。”為提高防沙治沙的效果,榆陽區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針對不同的沙地狀況採取了相對應的治理措施:遠沙、大沙實行飛播造林種草;平緩沙地營造針葉樹種與楊、紫穗槐等組成的帶狀或塊狀混交林;水分較好的沙丘間低地,栽植樟子松、楊樹等用材林;在風蝕嚴重部位,搭設障蔽固定流沙。

    就這樣,在科學方法的指導下,經過多年努力,榆陽區500多萬畝荒沙基本得到治理,基本治理率達到100%。此外,該區還在沙地中營建了59塊萬畝以上的成片林地,最大的一塊面積達到36萬畝,基本形成了點、帶、網相結合的防沙治沙新格局。

    治沙成果惠農家

    第二天清晨,去往橫山縣的榆靖高速公路上,道路兩旁基本上看不到裸露的流沙,只有遠處的烽火臺遺址在林草覆蓋的沙地中時隱時現。雖然前兩天剛刮過大風,可這條全國最早的沙漠高速公路卻很乾淨,飛馳而過的汽車也沒有掀起沙塵。

    一個多小時後,我們來到了橫山縣哈兔灣,鬱鬱蔥蔥的樟子松林立即映入眼簾,這是為了彌補現有植被冬春防沙效果差而栽植的常綠樹種。在這裡,記者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每棵樟子松的根部都罩著一個約30厘米高,用沙柳編成的籠子,像一道道城墻拱衛著樹苗。橫山縣林業局局長韓海祥指著一個籠子説,“這是我們在實踐中總結的提高樟子松造林成活率的有效措施。一個小小的籠子看似不起眼,但它的作用可不小,遮蔭、防風、防啃樣樣行,樟子松的成活率因此達到了85%以上。”

    為了在提高生態效益的同時增加沙區農民的收入,橫山縣林業部門還積極引導群眾飼養陜北白絨山羊,並提供技術支持。

    在雷龍灣鄉永忠村,村黨支部書記曹興富告訴記者,“防沙治沙工程太好了,縣林業局可幫了我們的大忙!以前我們這裡特別窮,這幾年通過防沙治沙,發展養羊業,我們村已經圈養優質改種山羊6000多只,每年光靠賣羊和羊絨,全村就收入近400萬元。”“大量飼養山羊不會對植被造成破壞嗎?”記者心存疑惑。“當然不會了!現在所有的山羊都是舍飼喂養,除了喂旱柳、紫穗槐平茬儲存的飼料,我們還在耕地裏種植了苜蓿、玉米,草料很充足,不會破壞防沙植被。”曹興富胸有成竹。

    來到村民胡志蓮家時,她正在用貯存的紫穗槐喂羊,看著山羊歡快地搶食,她的臉上洋溢著笑容。她家共飼養了70多只陜北白絨山羊,去年收入了五六萬元。隨著生活越來越殷實,破舊的窯洞已經被廢棄,現在她全家居住在寬敞明亮的新房中。當記者問她是否會到林地放羊時,她收起了笑容,一臉嚴肅:“俺才不會呢,全村的人都不會!不保護林子,沙漠就會埋了俺們的土地,俺們還拿什麼來種飼草,拿什麼來喂羊?俺們可不會斷了自己的生路!”

    制度創新解難題

    定邊縣在榆林的最西面,早已與記者約好的縣林業局局長張立榮卻姍姍來遲了近一小時。“實在對不起,剛發生了一件事,我去處理了一下。”仔細打聽才弄明白是怎麼回事:有人買了一車樹苗,剛運到栽植的地方,就被當地農民一搶而空。調查後才知道是場誤會,農民誤以為是縣林業局免費提供的樹苗運到了。提起這事,張局長有些得意,“不問青紅皂白就搶樹苗當然是不對的。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説明農民造林治沙積極性提高了。以前無論我們怎麼動員,哪怕跑斷腿,磨破嘴皮子,農民們也不太情願造林治沙。而現在,農民植樹的熱情可是前所未有,搶樹苗的行為就是最好的證明。”

    據張局長介紹,農民植樹造林熱情的高漲,是因為防沙治沙成效顯著,讓他們實實在在地嘗到了甜頭。以前沙地還沒有治理的時候,一場大風就能把農作物全部埋沒,農民們經常要重復播種三四次,但結果往往還是“光下種,不捉苗,種一葫蘆收一瓢”。定邊縣海子梁鄉的風沙危害曾經很嚴重,這裡的治沙英雄石光銀小時候就曾因風沙侵蝕而搬過9次家,海子梁鄉也成了該縣農業生産最落後的地方。而現在,通過20多年的植樹治沙,風沙危害得到了控制,農業生産已經躍居到全縣首位,農民的生活也隨著治沙進展而越來越好。因治沙而致富的農民,造林積極性自然而然地高了起來。

    雖然農民的積極性提高了,可是造林的質量還是參差不齊,防沙治沙效果有時會打折扣。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從2003年開始,定邊縣就醞釀實行治沙工程合同制,2006年已經試點實施。張立榮説,“去年合同制試點的效果非常好,實現了任務、責任、權屬、管護、利益的落實,造林治沙質量得到了保證,今年將全面推開。”

    離開榆林時,沙地裏的植物已經開始返青,片片沙地又披上了綠色的外衣。林木掩映處,勤勞的榆林人民掀起了新一輪植樹治沙的高潮。(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