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風雲二號05星發射成功 氣象服務水平再上臺階>> 我國氣象衛星應用情況
 
氣象衛星在天氣預報中的應用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07日 17時54分   來源:國務院辦公廳

    風雲二號02批靜止氣象衛星可以提供每半個小時一次的高頻次觀測資料,是動態監測各類突發災害性天氣發展的有力工具,是天氣分析特別是短時和臨近天氣預報的重要依據。

    一、颱風/熱帶氣旋監測。熱帶氣旋是全球主要氣象災害,熱帶氣旋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佔整個氣象災害經濟損失的50%以上。由於海洋是常規氣象觀測的盲區,海上熱帶氣旋的監測與預報主要依賴氣象衛星觀測資料。我國是世界上受颱風危害最為嚴重的國家。在西北太平洋地區,颱風在我國的登陸頻次最高,所帶來的經濟損失最為嚴重。1991—2002年,共有84個颱風登陸我國大陸,總直接經濟損失約3440億元,平均每個颱風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41億元。十五期間,由於風雲氣象衛星資料的使用,儘管颱風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仍然很大,但是相對損失卻在減小,颱風造成的人員傷亡明顯減少。2003年之後,日本GMS-5衛星結束觀測,後續MTSAT衛星發射失敗,我國的風雲二號B星和C星在颱風監測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利用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不僅可以發現颱風的生成,而且可以準確確定颱風中心位置,估計颱風強度,計算颱風移向移速,預測颱風登陸的時間地點和登陸後可能造成的降水強度和範圍,為減災防災決策提供可靠依據。2001年10月15日—21日,APEC會議在上海舉行。10月13日0121號颱風“海燕”在菲律賓以東洋面生成,向西北方向移動,有向華東沿海逼近的趨勢。上海市氣象局以衛星資料為主,結合其它常規觀測手段,做出了颱風“海燕”將向東海迅速轉向,不會對APEC活動産生直接影響以及19日的東移雨帶將向北偏移不會影響到20日APEC煙火晚會的準確預報,避免了活動改期可能造成的社會混亂和經濟損失。2004年的超強颱風雲娜的強度和移動路徑與曾經在97年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9711號颱風非常相似,借助於氣象衛星所提供的準確初始場,中國氣象局製作了準確的颱風登陸警報,由於採取了應急響應措施,人員財産損失明顯降低。從統計結果看,2004年,全國因颱風、暴雨等引發的洪澇災害死亡、失蹤人數僅是90年代年平均水平的32.6%,直接經濟損失僅是90年代的59.7%。2005年是熱帶氣旋活躍的一年,到10月初,已有8個熱帶氣旋登陸我國,其中的海棠、麥莎、達維等都達到了相當的強度。由於我國風雲二號C星採用了汛期加密觀測模式,將觀測成像間隔從原來的1小時縮短到半小時,極大地提高了觀測時效,明顯地改進了颱風定位和登陸預報結果,中央氣象臺拓展了逐時颱風定位的新業務。風雲二號C星已經成為我國乃至東南亞地區天氣預報人員進行颱風預報時不可缺少的觀測資料。

    二、大霧監測。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大霧對公路、鐵路、航空、航運、城市供電産生著嚴重的影響。氣象衛星具有覆蓋範圍大、觀測頻次高、信息源可靠、直接投入成本低的特點。十五期間,中國氣象局及其下屬省市氣象局以風雲氣象衛星為主有效地開展了大霧監測和預報業務。風雲氣象衛星在國家、省、市、縣不同層面的公眾服務和決策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在十五期間還研發了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大霧監測與預報業務系統,這一系統在三峽庫區氣象服務保障、人工消霧作業等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5年間僅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就利用風雲一號以及其他氣象衛星資料監測大霧數百次,生成大霧監測報告257期。其中許多報告都直接呈報國務院和相關國家級交通管理部門。

    三、沙塵暴監測。我國西北地區是沙塵暴多發區,不僅嚴重影響當地人民的生産生活,而且對下游廣大地區天氣和環境造成嚴重危害。僅1993年“五.五黑風”一次沙塵暴過程就導致67人死亡、20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2.45億元。由於西部地區氣象觀測站點稀少,對西部地區沙塵活動的有效監測主要依靠氣象衛星來解決。 “十五”期間,在科工委、財政部的支持下,中國氣象局開發了利用氣象衛星資料監測沙塵暴的方法,形成了國家級沙塵暴遙感監測和預報系統,2002年沙塵暴衛星遙感監測系統投入業務化運行,當年監測到不同強度的沙塵暴過程12次,這些監測結果通過中央電視臺向公眾公開發佈,在社會上取得了強烈的反響。我國氣象衛星在減災防災中的效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氣象衛星資料還被用於沙塵暴源地的分析和研究,利用高頻次靜止氣象衛星觀測結果所做的定量分析否定了早期有關沙塵暴僅僅産生於城市周邊地區以及沙漠腹地不會産生沙塵暴的錯誤論斷,揭示出影響我國的沙塵暴有很大一部分來源於蒙古國荒漠地區的科學事實,這一發現不僅對沙塵暴的形成機理研究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對我國環境外交産生了深遠影響。 (氣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