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4日電 新華社評論員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不利影響,並解決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國務院日前出臺擴大國內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明確提出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後重建這四項工作。這四項重點建設工作既是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關係國民經濟長遠發展的力舉,意義十分重大。
今年以來,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黨中央、國務院採取積極措施,城鄉居民衣食住行用條件和生活質量進一步改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和重點工程建設成效顯著,能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新進展,地震災區重建步伐加快。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相對於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仍顯滯後。
在改善民生方面,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投資和開發建設規模急需擴大,低收入群體的社會待遇亟待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和優撫對象生活水平也需相應提高。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以鐵路建設為例,雖然近年來發展迅猛,但從人均水平看,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鐵路運力不足,特別是煤炭等重要物資的運力瓶頸制約著經濟發展。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城鎮治污設施、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設有待加強,節能技術創新和推廣力度不夠。在災後重建方面,從災區學校醫院到公路通信等公共設施建設,從住房到商店等生活設施建設,工程巨大,涉及面廣,尤其是當前保障災區人民順利過冬的工作更是迫在眉睫。
面對這些問題,中央審時度勢,在進一步擴大內需中突出強調這四項建設工作,抓住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和著力點,通過增強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協調性與可持續性,來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既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著力做好四項建設工作,既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又有利於推動結構調整。近些年來,我國第一、第二、第三産業都有了很大發展,但仍存在農業基礎薄弱、工業素質不高、服務業發展滯後等問題,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明顯落後於經濟建設。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高技術産業化建設和産業技術進步,支持服務業發展,加快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建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表明,在這次宏觀政策調整中促進經濟增長與推動結構調整並重。
著力做好四項建設工作,既有利於拉動當前經濟增長,又有利於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宏觀政策調整要統籌考慮近憂與遠慮問題,既是解決眼前問題,又是考慮長遠利益。重點建設一批客運專線、煤運通道項目和西部幹線鐵路,完善高速公路網等,通過加大對這些重點建設工程的投資力度,拉動經濟增長,同時又為經濟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通過鐵路的大發展,解決運力不足等瓶頸問題,為經濟發展開闢進一步上升的通道。
著力做好四項建設工作,能有效擴大投資、積極拉動消費。目前,我國需求結構中投資率偏高,消費率較低。由於投資與消費比例失衡,導致國內市場規模受限,生産能力相對過剩。消費率的持續下降,對擴大內需造成嚴重制約。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中西部初中校舍改造等民生工程,這有助於減少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在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支出,努力消除制約消費的制度和政策障礙,改善居民消費預期,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最終達到以投資帶消費、以消費促增長的目標。
上下同心者勝。當前,我們要把思想和行動進一步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著力做好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災後重建這四項重點建設工作,沉著有效應對挑戰,推動中國經濟航船劈波斬浪,平穩快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