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6屆世界期刊大會即將在北京召開,您認為此次大會對中國期刊界有何重要意義?
世界期刊大會素有“期刊界的奧運會”之稱,每兩年舉辦一次。今年5月13日至15日,第36屆世界期刊大會將在北京舉辦,這是大會繼1997年在日本舉辦之後第二次在亞洲國家舉辦。本次世界期刊大會在北京舉辦,對增加國際期刊界對中國新聞出版業的了解、進一步發展中外期刊業的合作與交流,將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時,也使我們有機會借鑒和學習國際期刊出版業的先進經驗,有機會在與國際同業交流中表達我們對於中國、亞洲以及全球期刊出版發展趨勢的認識;有助於我國期刊工作者更有準備地邁向國際期刊舞臺,接觸國際期刊出版的大環境,了解和參與國際期刊市場的合作與競爭。此外,本次大會也是2008年奧運會前夕北京市大型的國際會議之一,因此也是進行北京奧運宣傳、樹立我國國家形象的大好時機。北京的種種新變化和迎接奧運的新氣象,將通過與會的媒體界人士傳播到世界各地,對於宣傳中國、宣傳北京,樹立中國的良好國際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2)將有哪些重量級嘉賓前來參會?
大會舉辦期間,來自全球的1000多位期刊出版業精英將匯聚一堂,把脈世界期刊業發展態勢,共同探討期刊界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中國政府對這次會議高度重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劉雲山同志將在會議期間接見部分國際傳媒界、期刊界知名人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同志將出席大會閉幕晚宴,國務委員陳至立、北京市市長王岐山將出席開幕式並致辭,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傑將作主題發言。國際期刊聯盟(FIPP)主席及首席執行官唐納德·庫墨菲爾德等嘉賓也將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3)從您的介紹中看得出,這次大會有許多國外傳媒界、期刊界的資深人士參加,請介紹一下他們的情況。
本次大會還邀請了眾多國際知名的傳媒界人士進行演講和發言,包括:美國IDG國際數據集團創始人麥戈文,美國國家地理協會副總裁特瑞斯·阿德遜,美國赫斯特國際期刊集團總裁喬治·格林,法國樺榭媒體集團總裁奎洛特,日本小學館總裁相賀昌宏,日本講談社副總裁野間省身等。
(4)會議的主題是什麼?還將就哪些問題展開討論?
本次大會以“雜誌豐富你的世界”為主題,會議議題將主要圍繞“傳統期刊出版的數字化發展戰略”、“商業與專業期刊:從傳統出版業向多媒體的轉變”、“提高期刊廣告在整體廣告中的份額”、“期刊從傳統出版向媒體服務的轉型”、“期刊高效發行的戰略佈局”、“發展中國家的期刊市場”、“期刊讀者閱讀品味和閱讀習慣的變化”等諸多期刊業發展的熱點問題進行討論。
(5)請介紹一下世界期刊聯盟的相關情況。
國際期刊聯盟成立於1925年,簡稱FIPP,是在20世紀初期刊出版業日漸發展繁榮的條件下,世界期刊業界自發組合成的非政治性、非贏利性國際期刊行業組織。國際期刊聯盟吸收各國國家期刊協會、大型期刊出版公司等為會員,現有國家期刊協會規格的會員約40個,大型期刊出版公司會員90余個,其會員單位所代表的期刊超過全世界期刊的半數以上。是期刊行業中最有代表性、影響最為廣泛的國際行業組織,其成員涵蓋了當今世界最主要的期刊出版商和國家/地區性組織。由其主辦的世界期刊大會是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期刊行業盛會,每屆大會都吸引近千位國際期刊出版業精英人士參與,對加強全球期刊業交流,促進各國各地區期刊業繁榮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期刊協會于2000年10月以惟一代表中國的全國期刊行業組織身份加入該聯盟,2004年中國期刊協會被推選為國際期刊聯盟董事會成員。
(6)作為本屆大會的主辦單位之一,新聞出版總署做了哪些工作保證大會的順利召開?
為籌備好這次大會,中央有關部委、北京市及國際期刊聯盟的代表共同組成了第36屆世界期刊大會組委會。國務委員陳至立擔任大會組委會主任,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傑與北京市市長王岐山、國際期刊聯盟執行主席庫墨菲爾德擔任組委會副主任,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李東東與中國期刊協會會長石峰、北京市副市長孫安民共同擔任秘書長。同時,根據組委會安排和責任分工,新聞出版總署各有關部門均指定了主管領導和聯絡員,專門負責與大會組委會聯絡,做好有關大會保障的相關工作,以確保大會圓滿順利召開。
目前,新聞出版總署、北京市、中國期刊協會共召開三方辦公聯席會議近20次,溝通情況,研究工作,提出解決具體問題的辦法。為及時了解會議籌備工作進程,落實各項工作措施,今年2月27日、28日,新聞出版總署專門召開署務會議,聽取了會議籌備工作的彙報,進一步明確了各有關部門的責任與具體任務;3月13日、23日,4月3日、11日、19日,新聞出版總署先後5次召開大會籌備工作內部協調會,總署各有關部門根據大會籌備工作需要和各自職能分工進入到實質性工作中去,並就大會籌備工作進行討論研究,及時做出相應部署。
目前,大會的籌備工作進展順利。我們將協同各方力量,全力以赴,把大會籌備好,把會議開成功、開圓滿。
(7)作為首次在我國召開的國際期刊盛會,主辦方如何體現此次會議的中國特色?
第36屆世界期刊大會是我國期刊界首次舉辦大規模國際盛會,為了彰顯會議的中國特色,我們在會議的組織策劃上做了許多努力:比如,在會標的設計上,我們選擇了長城這一最具中華民族文化底蘊的形象作為大會的標識;我們還選擇了頤和園作為大會歡迎晚宴的場地,讓與會者充分領略中國民族園林的湖光山色;選擇了人民大會堂宴會廳作為大會閉幕晚宴的場地,同時配合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藝演出;我們還安排了參觀長城、十三陵、故宮、天壇等名勝古跡的自選活動,讓與會者感受中國的政治中心與中國醉人的民族文化;根據部分外國與會者的要求,作為北京大會會後的一次附加自選活動,我們特別安排了上海之旅,讓與會代表從另一個角度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
(8)請您介紹一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期刊業發生了哪些變化,目前現狀如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期刊業發生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數量增長,品種豐富
我國期刊的數量從1978年到2007年的30年間,由930種迅速增長到了9468種,而且品種不斷豐富,期刊種類涉及到各學科、各領域,極大地滿足了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需求和人民群眾的閱讀需求。
2、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辦刊人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期刊事業發展迅猛,在事業發展、辦刊實踐中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辦刊人才,他們積極探索中國特色期刊事業發展的道路,勇於開拓創新,認真總結經驗,努力學習國內外優秀期刊的辦刊經驗,在多年的辦刊實踐中創造了良好的業績。
3、辦刊經驗趨於成熟,出現一批品牌期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期刊數量增長迅速,在期刊事業發展中,期刊工作者不斷總結經驗,學習國內外期刊界先進的辦刊模式,結合刊物的實際辦刊,出現許多成功的範例,涌現出一批品牌期刊,成為我國期刊的領軍隊伍,其中有代表國家學術研究最高水平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期刊群、中國科學院期刊群、中華醫學會期刊群等;有以突出民族特色,弘揚中華文明為己任的《收藏》、《紅樓夢研究》、《文史哲》等;有面向廣大讀者,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方式啟迪讀者心靈,傳播健康思想的《讀者》、《故事會》、《青年文摘》等;有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的《中國國家地理》、《家庭醫生》、《電腦愛好者》等;有走向世界,面向全球華人,旨在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女友》、《東方娃娃》、《咬文嚼字》等。在這些優秀期刊的帶動作用下,我國期刊事業正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4、改革創新促進了發展
隨著文化領域、出版發行領域的改革不斷深入,期刊界人士的改革、創新意識不斷增強,從期刊出版單位的體制改革、機制創新到期刊出版定位、開拓新的讀者市場等等方面,期刊界都有不俗的表現。很多期刊勇於探索、敢於創新、善於把握機遇,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如《特別關注》雜誌創刊五年,發行量迅速增長到了兩百多萬冊。
5、期刊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
我國期刊事業的發展給期刊研究工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使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期刊研究成果從少到多,研究水平不斷提高,出版發表了一批期刊研究方面的專著和大量的學術文章,這些研究成果又反過來起到了指導我國期刊業科學發展的作用。
(9)目前中國期刊業與國際期刊業還存在哪些差距?原因是什麼?
相比于國際期刊業,我們與發達國家的期刊業還有較大的差距。中國以9468種期刊的總量、28.5億冊的總印數,堪稱世界期刊大國,但遠不是期刊強國。比如我們沒有發達國家那樣大規模的期刊集團,缺乏形成體系的期刊研究理論,缺少培養期刊從業人員的專業教育機構,學術期刊數量雖多但缺少在國際上有重大影響的品牌刊物,生活類期刊數量不少但沒有期發行量上千萬的期刊,為數不少的期刊存在結構趨同、質量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問題。
形成我國期刊與發達國家期刊差距的主要原因,我想主要是我國期刊業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是新中國建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幾十年間,而發達國家已經有近200年的歷史。中國期刊業的規模在短時間中迅速膨脹,期刊的品種、數量急劇增長,而科學的運作模式、合理的競爭機制、富有活力的經營管理方式等尚未形成,更缺乏足夠的優秀的辦刊人才。我們的期刊業將在學習和辦刊實踐中探索,在探索、創新中發展。這次在北京舉辦第36屆世界期刊大會,就為我們向各國優秀期刊學習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作為行政管理部門,我們將通過政策引導、宏觀調控等方式為不斷提高我國期刊總體質量,發展繁榮我國期刊事業,縮小與發達國家期刊的差距創造條件。
(10)如何看待目前中國期刊業在世界期刊市場中的地位?
中國期刊業在世界期刊市場中處在一個尚待深度開發的地位,很多國際品牌期刊看好中國市場,希望到中國參與市場開發並佔有自己的市場份額,對此,我們有清醒的認識。
當然,我們首先希望中國本土期刊能夠儘快做大做強,以積極、健康的精神品質和豐富、生動的內容,不斷滿足我國廣大讀者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也在未來發展和激烈競爭中贏得更多的市場份額。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中國的期刊能夠在不遠的將來躋身於世界期刊之林,為增進中華民族與各國人民的溝通交流,為向世界展示、介紹中華文明和當代中國的發展,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11)新聞出版總署未來將採取哪些措施推動期刊業的健康發展?
新聞出版總署成立二十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堅持依法行政,對全國新聞出版行業實施有效的行政管理。多年來,我們依據有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範性文件,通過有效的行政管理措施,規範期刊的出版行為,維護健康有序的市場秩序,推動我國期刊業健康發展,並通過各種激勵機制促進期刊業的繁榮。我國9000多種期刊多年來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為科學技術研究,為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發揮了巨大作用,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今後的期刊管理工作中,我們將進一步增強為行業服務的意識,進一步加大管理工作的力度,按照期刊業發展的規律,制定和完善各項管理法規和規章,依法行政,科學決策,使我們的期刊管理工作能夠遏制期刊出版、發行中的不規範、不和諧行為,能夠有效地促進和激勵優秀期刊進一步做強做大,以利於我國期刊業的繁榮和健康發展。
(12)面對網絡等新興媒體的衝擊,傳統期刊業自身應如何拓展發展空間?其未來發展趨勢怎樣?
這個問題是全世界期刊業共同面對的問題。我認為:機遇與挑戰總是同生共存的。傳統期刊業要在創新中應對挑戰,抓住機遇,增強競爭力。在現階段,數字化和網絡的發展為期刊提供了非常好的平臺和機遇,中國的期刊雜誌可以通過數字化的方式找到新的發展之道。
首先要始終堅持期刊內容的高質量。所有傳媒技術都是為內容服務的,“內容為王”是傳媒業永遠的主題。在新的傳播格局中,內容提供商將佔據産業鏈的上遊,高質量的內容將成為傳媒業的動力之源。從《讀者》、《家庭》、《知音》等刊物銷量的節節攀升看來,內容高質量的中國期刊還有很大發展空間。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挖掘內容産品的文化內涵,並創新其表現形式,不斷增強媒體在內容産品上的主導權和在傳媒市場中的競爭力。
其次要牢牢把握傳媒技術創新。新技術給期刊等傳統媒體帶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給媒體改變自我提供了機遇。面對網絡出版等新媒體的挑戰,傳統期刊業應當積極應對,努力掌握、運用這些新型傳播手段併為我所用,通過各種方式拓展發展空間,用自己的特色留住舊的讀者,用創新的手段吸引新的讀者。面對飛速發展的傳播技術、顯示技術和介質技術,傳統媒體完全可以利用新技術進行産業升級,開闢新的盈利模式,獲得更大市場空間。我們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採取果斷措施,合理利用新興技術,塑造未來傳媒業的載體形態、發展方向和運營模式。現在,有不少期刊已經開發了自己的電子版、網絡版,實現了網上訂閱;同方、萬方、維普等一些網絡公司已經整合了我國絕大多數學術期刊的資源,實現了將學術期刊內容分類銷售、按需供應的目標,方便了全國乃至全學術機構、研究人員的閱讀、下載和使用。更多的期刊在積極加強與網絡的合作,從內容的選用到運作模式的轉換,都有了新的發展,許多期刊充分利用新型傳播手段加強與作者、讀者的互動,增強了刊物的社會影響力。
我們相信,作為一種富有特色、具有自身優勢的的媒體,我國期刊業與世界期刊業一樣,會積極應對新型媒體的挑戰,會在應對這種挑戰中獲得充分的發展。我們對中國期刊業的未來充滿信心,也對世界期刊業光明的未來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