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青海省政協建言:為農牧民增收創造更多機會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08月07日   來源:新華網

  今年,青海省政協把農牧區富餘勞動力轉移,增加農牧民收入作為常委會專題議政的重要內容,組織部分委員,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調研,並在6月22日召開的青海省政協九屆十四次常委會上進行專題議政……

  加大培訓力度 提高整體素質

  針對農民工文化技能素質較低,嚴重制約轉移就業輸出量等問題。政協海東工委主任張振華認為: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是提高農牧民就業能力,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産業和城鎮轉移步伐,促進農牧民增收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相關部門應探索建立農民工技能培訓的長效機制,整合培訓資源,形成以就業培訓基地和各級職校為“龍頭”,各有關部門參與的培訓格局;要按照市場需求,開展“訂單”培訓,定向輸出,提高素質和信譽,達到“走得出、留得住、幹得好、能致富”的目的。

  加強基地建設 建立服務體系

  針對農村勞動力市場發展緩慢,政府缺乏對農村勞動力的總需求、總供給的調節,缺乏對農村勞動力市場的培育與管理,致使農牧區勞動力無序流動多,有序流動少的問題,農工黨省委主委鎖賀祥建議:在我省鄉鎮政府設立農民工就業指導中心,並與縣、市、省的勞動部門和人才市場聯網,建立為農民工服務的農村勞動力市場,為外出農民工提供就業和服務保障。

  青海省政協常委、民建省委副主委黃梓平認為:應加大就業服務體系的建設,建立統一的就業信息網絡,加強對勞動力市場的科學預測,減少農民工的盲目流動。

  青海省政協常委昂毛建議:利用信息網絡資源,搭建上下貫通、左右相連、四通八達的信息平臺,運用現代化手段,獲取用工信息,開展輸出輸入工作。

  張振華提出:加強勞動技能鑒定工作,實行“培訓、輸送、跟蹤”一體化服務模式,拉長服務鏈,建立跟蹤服務檔案,逐步實現“四個轉變”:即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省內輸出為主向省外輸出為主轉變,無技能型向技能型轉變,盲目自髮型向有序組織型轉變,從源頭上培育農村勞動力市場,形成一體化的轉移培訓模式。

  培育“龍頭”企業 增加就業崗位

  農牧業産業化是解決農牧區剩餘勞動力問題的根本途徑。針對我省農牧業産業化規模和實力不強的問題,省政協常委張才駿認為:要加快培育和發展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的步伐,一是要不斷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多種所有制、多种經營形式的龍頭企業的發展,促使其不斷做大做強,通過擴大生産規模,提高産品覆蓋率,進一步擴大輻射範圍,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二是按照引進與培育相結合、大中小並舉的原則,依託本地資源優勢,在農畜産品加工、儲藏保鮮和市場體系建設等方面培育和扶持一批市、縣級龍頭企業,以特色産業帶動縣域經濟的發展。三是培育和扶持農牧業科技型企業。可以通過農牧業示範園等方式培育和扶持農牧業科技型企業,在財政上支持,貸款上優先,稅收上優惠,以促進農牧業新技術産業的發展。

  加快小城鎮建設 吸納勞動力就業

  小城鎮對周邊地區具有較強的輻射作用,不僅是農牧區工業化、現代化的重要基地,也是發展民營經濟的推動器,更是吸納農牧區富餘勞動力的重要載體。對此,省工商聯會長匡湧認為: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使大批農牧區剩餘勞動力進入城鎮,催生新的、更多的民營經濟實體。因此,在剩餘勞動力轉移的過程中,要重視小城鎮的發展,加快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其功能,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平臺,使民營經濟依託小城鎮發揮其吸納勞動力和輻射周邊的作用。

  優化轉移環境 消除性別歧視

  針對部分用工企業在接受培訓機會、就業層次、勞動報酬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歧視農民工特別是務工婦女的問題,昂毛提出:要加強法律和政策的宣傳,使農村婦女進一步了解轉移就業政策,提高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自覺意識和能力,提高依靠科技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開創美好新生活的本領;進一步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宣傳,提高國策的知曉率,消除對農村婦女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種種歧視;大力宣傳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時代精神,努力營造一個服務農村婦女增收致富、推動全社會形成有利於農村婦女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的良好環境。

  挖掘農牧業潛力 擴大就業容量

  鋻於我省農牧業産業鏈短,農牧經濟發展緩慢,依靠農牧業解決農牧民就業問題潛力十分有限的現實,省政協常委、九三省委副主委何玉成建議:通過發展設施農牧業,發展勞動密集型農産品生産、農牧業産業化經營以延長農牧業産業鏈,挖掘農牧業吸納就業的能力和潛力,解決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和就業問題。發展設施農牧業和有機農牧業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是解決農牧區就業問題的一條重要渠道,也是縮小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差距的一個重要方面,它的發展必將帶動加工業的發展,促進運輸、銷售業的興旺,為廣大農牧民創造更多的轉移就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