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權威訪談
 
 
山東省委副書記姜大明談推進新農村建設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09日   來源:經濟日報

    記者從10月29日到11月1日,歷時4天,參加了濟南市科學發展情況交流現場會議,或乘車或步行,行程1100多公里,參觀了10個縣(市)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親身感受了各縣(市)區競相發展的生動局面。今年前三季度,濟南實現生産總值1327.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76.4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564.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9%、25.9%和26.9%。從山東省委副書記、濟南市委書記姜大明在交流會上的講話中看到,突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其強調的重要內容。就此話題,11月2日,記者採訪了姜大明同志。

    記者:在幾天的參觀中,我們深切感受到濟南上下正在以飽滿的熱情和幹勁,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的一個突出重點,請您談談對此的認識。

    姜大明:全會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重大歷史任務,明確提出了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這二十個字,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對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既源於實際又指導實際,既來自群眾又造福群眾,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很具體。在發達國家,出城走很遠到農村,差距不大;我們國家出了城就是農村,多數地方城鄉差距很大。近年來,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有了較快發展,但從總體上看,城鄉二元結構尚未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較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難點都在農村。我們強調各級黨委、政府一定要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現代化省會城市的重要意義,始終擺正“三農”工作在全局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地位。

    記者:濟南“三農”工作亮點紛呈,有哪些具體措施?

    姜大明:濟南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關於加強“三農”工作的一系列決策部署,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全市農業、農村經濟呈現出多年未有的好形勢。2004年糧食總産達到242.7萬噸,增長10%,創5年來最高水平;全市農業增加值達到118.7億元,同比增長7.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16元,增長13.7%,8年來首次實現兩位數增長,並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濟南從實際出發,採取了一系列舉措:一是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濟南市2004年二、三産業在GDP中的比重已達93%,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89億元,城鎮化率達到52.2%,這已具備了反哺農業的條件。二是深化農村改革,落實農村政策。去年章丘市、市中區、歷下區、槐蔭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免徵農業稅,其他縣(區)減徵三個百分點,共減徵1.26億元;今年各縣(市)區全部免徵農業稅。三是調整結構。四是改變村容村貌,提高生活質量。艾家村建設文明生態村,實現硬化、亮化、美化;建起80個沼氣池,使人畜糞便轉變為有機肥料和燃料,形成了農村能源綜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生活理念。五是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已連續3次實行村民委員會直選,支部書記、村委主任“一肩挑”的,已佔全市70%。

    記者:農村面臨哪些薄弱環節?

    姜大明: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事業發展滯後是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是非常薄弱的環節。上學難、看病難、飲水難、行路難、養老難等都是大難題,特別是前兩難更為突出。有人編出順口溜:“一次住醫院,一年活白幹。”甚至出一個重病人,一輩子緩不過勁。所以我市突出解決農村的上學難、看病難問題,加大教育、醫療改革力度,加快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步伐。例如章丘市今年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實施了“兩免一補”;投資1200萬元,新建4處鄉鎮敬老院和10個五保村,3年內實現五保老人全部財政集中供養;從今年起,用3年時間由財政各投入9000萬元分別用於南部山區開發和179所農村中小學、353處鄉村衛生院所的標準化改造,使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全體農民。

    記者: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點和難點在哪?

    姜大明:在於各級思想統一,思想一致就好辦。要全面、系統地理解二十個字,要避免簡單化、片面性。不能為了政績,急於求成,搞“一刀切”,搞形式主義,形式主義的東西不僅不能造福農民,還會加重農民負擔。在新農村建設中,要堅決杜絕好大喜功,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

    記者: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動力在哪?

    姜大明:加大投入是重要的,但投入是有限的,單純用錢買不來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因此,最根本的還是要以人為本,發揮、調動、保護好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在黨的農村政策扶持下,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而要真正把農民的主體作用發揮好,最重要的是提高農民素質,文盲建設不出新農村。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需要培養造就千千萬萬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濟南全市180萬農村勞動力中,已有84.45萬人被政府有組織地從田間地頭轉移到二、三産業,走上了致富路,重要的一條就是注重培訓農民,使其有一技之長。可見,對農民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同時積極引導和教育農民遵紀守法、提高修養、崇尚科學、移風易俗,使之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這是新農村建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也是最為迫切的要求。 (記者 管斌 瞿長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