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09日   來源:人民日報

    主要觀點

    在當前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解決經濟社會生活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促進科學發展,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增強應對國際局勢的能力,都要求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上。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要明確界定政府職能,理順政府與企事業單位和市場仲介組織的關係,積極推進相關配套改革。

    圍繞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這一核心,還應積極推進行政管理體制其他重要環節的改革,主要是進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方式,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建立健全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機制等。

    我國改革正處於攻堅階段,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改革攻堅的一個主要領域。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要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以形成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為目標,著力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適應經濟發展和改革形勢的新特點新任務、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迫切需要。

  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關鍵

  在當前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解決經濟社會生活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促進科學發展,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增強應對國際局勢的能力,都要求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上。

  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環節。政府所擁有的權力和作為經濟社會管理者所處的特殊位置,決定了政府在改革中的主導地位和政府管理體制對整個經濟體制的特殊制約作用。改革初期,針對國有企業缺乏自主權、市場機制不能發揮作用等突出的體制問題,改革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企業、市場等方面。隨著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對其他改革的牽製作用日益明顯地表現出來,加快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已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政企不分、政資不分的問題不解決,政府與企業的行政關係、資産紐帶直接存在,規範的現代企業制度就不可能完全建立,企業也難以成為真正的能動性市場主體;行政性壟斷及地區性封鎖不打破,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就不可能最終形成;不理順龐雜、錯位的政府職能,不改變以行政手段為主管理經濟的方式,就不可能建立靈敏有效的宏觀調控體系,也不可能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儘管這些年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已有一定程度的進展,但相對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來説還處於滯後狀態,改革的任務仍非常艱巨。

  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根本手段。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一直存在著投資盲目擴張、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社會事業發展不充分等突出矛盾和問題,直接影響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與社會和諧進步。經濟社會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之所以長期存在且不斷發展,根本原因在於體制機制不順,特別是政府行政管理體制不順。主要是:政府機構設置不合理,導致政府管理職能錯位;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導致政府直接干預國有企事業單位的生産經營活動和具體業務;政績考核體系不科學、公務員選拔任用制度不合理,不僅加劇了政企不分,而且導致政府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並且因此而盲目投資、重復建設,實施地區封鎖和市場分割。因此,要遏制並最終解決經濟社會生活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就必須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加快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有效保障。對外開放的廣度、深度、質量與水平,都與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的狀況直接相關。目前,我國對外開放面臨著新的形勢:一方面,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世界科技迅猛發展,發達國家産業結構加速調整,以及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都為我國廣泛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提供了更好的機遇;另一方面,經過多年努力,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外商直接投資規模已達到相當水平,改善利用外資的質量、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和爭取國際經濟交往活動的主動性、切實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成為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抓住機遇,應對與化解風險,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迫切要求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使政府管理的內容、方式及相關制度與國際通行做法相銜接。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統籌好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增強在不斷擴大開放條件下促進發展的能力。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

  政府行為是否適當,取決於政府職能的定位是否準確;而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職能轉變是否合規到位。因此,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是深化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重要的是明確界定政府職能。基於政府的性質、地位,並結合世界市場經濟運行的實踐經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所應履行的基本職能主要是四個方面,即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所謂政府職能的轉變或歸位,就是要使政府從宏觀微觀都管、大事小事都抓轉移到主要做好這四個方面的工作,真正承擔起對這些工作的責任,從無所不為的全能政府轉向為所必為的責任政府。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關鍵是理順政府與企事業單位和市場仲介組織的關係,實現政企分開、政事分開以及政府與市場仲介組織分開。理順政府與企事業單位和市場仲介組織的關係,應在理順體制機制上下功夫。直接地看,有兩項改革至關重要。一是實現政資分開,割斷政府干預企事業單位生産經營和具體業務的資産紐帶。對於理順政府與企事業單位和市場仲介組織的關係來説,政資分開的內涵是雙重的:一方面,應把由各級政府代表國家行使出資人職能的國有投資控制在必要範圍內,通過“割斷”資産關係,杜絕政府部門對非國有投資領域的直接干預。為此,必須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通過存量調整和增量傾斜方式,進一步推動國有資本更多地投向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另一方面,對那些由各級政府代表國家行使出資人職能的國有企事業單位,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或運營權分開,通過“隔斷”資産關係,防止政府的直接干預。為此,必須加快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使股份製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對必須採取國有獨資形式或國有資本必須絕對控股的企業,應通過建立特殊形式的董事會或設立資産經營公司等途徑,使政府的出資人職能通過合理的制度構架規範行使。必須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在推動社會事業不斷發展的同時,把國有投資的事業單位控制在最必要的範圍內。二是加快政府管理法制建設,全面推進依法行政。通過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政府職能,規範政府行為,強化對政府行為的法律監管。在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進一步健全行政監督法律法規的同時,調整對政府行為約束與監督的立法角度,即從“禁止性”立法轉變為“允許性”立法:政府只能做法律法規允許的事項。與此同時,把法律監督、行政監督和群眾監督、社會輿論監督有機結合起來,多管齊下,促使政府部門的行政行為在正確履行職能的軌道上運行。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還應著力推進兩個重要方面的改革。一是建立健全科學的政府績效評價體系,完善公務員特別是行政領導幹部的選拔任用制度;二是建立有利於政府公正履行職責的財政保障制度。在合理界定各級政府事權的基礎上,建立健全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同時建立正常的行政資金供給機制,建立有利於充分而公正地履行職責和抵禦腐敗的公務員薪俸制度。

  繼續推進行政管理體制其他重要環節的改革

  在著力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的同時,還應積極推進行政管理體制其他重要環節的改革,主要包括:

    進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方式。完善行政管理方式,在思想上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特別是正確認識政府與企事業單位的關係、行政管理方式改革與其他方面改革的關係。企事業單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企事業單位的活力是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的源泉;政府管理經濟社會事務、調節市場活動,是為了給企事業單位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從本質上説,政府的調節就是服務。改革的目的,不是取消政府對經濟社會活動的管理與調節,而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形成以經濟和法律手段調節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調節的新型管理調節方式。這種新型管理調節方式的形成,不僅要立足於在一些重要領域和方面盡可能減少行政手段的運用,而且要努力為經濟和法律手段的調節與運用創造必要的條件。為此,應著力深化以下幾方面的改革:第一,繼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縮小行政審批的範圍,完善行政審批的方式,規範行政審批的程序。市場主體能夠自主解決和市場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事項,一律不再納入行政審批的範圍。必要的行政審批,可以上升為法律法規的應儘量通過法律法規的形式來體現。已取消的行政審批事項,要建立後續監管制度,防止反彈。凡能通過核準和登記備案方式管理的,一律實行核準和登記備案制度。審批程序的安排要簡單快捷、公開透明、科學嚴謹,儘量納入法制軌道。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投資活動是關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活動,而投資審批是各類審批中的關鍵部分。因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必須著力推進投資審批制度改革。第二,規範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通過規範的制度,使企業既能理性地開展生産經營活動,又能對政府的調節特別是經濟手段的調節作出靈敏的反應。第三,發展和完善市場仲介組織。當前應著力解決仲介組織總體數量不足、結構分佈不合理以及管理體制、組織形式、運作方式行政色彩濃厚的問題。第四,建立健全市場運行秩序。廢止妨礙公平競爭、設置行政壁壘、排斥外地産品和服務的各種分割市場的規定,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健全市場準入與退出制度,完善規範市場主體行為、保護市場主體權益的各項法規;加快建設企業和個人信用服務體系,努力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産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完善行政執法、行業自律、輿論監督、群眾參與相結合的市場監管體系,強化對違法違規、失信失范行為的處置與懲戒。

  深化政府機構改革。科學合理地設置政府機構,應把握如下要求: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政府主要從事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二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要求。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黨領導經濟工作主要是把握方向、謀劃全局、提出戰略、制定政策、推動立法、營造環境。三是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的要求。基於這些要求,推進機構改革的主要著力點是:第一,進一步調整政府機構設置。加強和完善從事經濟調節和社會管理的機構,撤銷那些直接從事或干預微觀經濟活動和社會事務的機構。第二,規範黨政機構設置。撤並黨委和政府職責相同或相近的部門。明確職責分工,進一步整合政府職能部門。第三,理順上下級政府機構設置。根據經濟社會事務管理權責的劃分,理順中央和地方在財稅、金融、投資和社會保障以及工商、質檢、國土資源管理等領域的分工和職責,調整一些領域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體制,賦予省及省以下地方政府更多的權責。第四,減少行政層級。減少行政層級的改革牽涉面寬、風險大,一定要深入研究、科學決策,並堅持先易後難、逐步推進、區別對待、不斷完善的操作原則。當前,可以結合農村稅費改革,進一步推進縣鄉機構改革,整合鄉鎮,壓縮部門,精簡人員。

    建立健全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機制。近年來,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決策者的民主意識明顯增強,相關組織體系不斷完善,各項制度逐步健全。但是,決策中仍然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主要是決策的隨意性較大,民主化程度不夠,透明度不高,責任機制不健全。針對這些問題,必須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機制。一是建立重大決策的調查研究制度。對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事項的決策,都應以充分紮實的調查研究為基礎。二是完善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制度。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事項一律經過領導班子集體討論,按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決定。同時,相應明確責任主體,劃清責任界限。三是推行重大決策事項公示、聽證制度。四是健全重大事項專家諮詢制度。五是建立健全決策失誤追究制度。在明確界定決策責任主體和責任界限的基礎上,推行決策失誤引咎辭職、經濟賠償和刑事處罰制度,嚴厲懲治決策失誤行為。同時,健全糾錯改正機制,採取多種方式及時發現錯誤,通過科學的程序有效糾正錯誤,預防和減少決策失誤,把決策失誤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應當強調,要保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除了完善決策的規則和程序,還要求決策者轉變決策觀念,確立群眾觀點和民主意識,不斷提高理論政策水平和專業知識水平。(范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