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權威訪談
 
 
北京聯合大學副校長高林談高等教育要多樣化發展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16日   來源:光明日報

  高林,北京聯合大學副校長,教授,教育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課程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理事。 光明日報記者日前就高等教育多樣化發展等問題採訪了高林教授。

  記者:我國正在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對此,您的認識是什麼?

  高林:高等教育大眾化是受國家、地區工業化和信息化的發展所推動的,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但是,大眾化的概念不僅是指高等教育入學人數佔適齡人數達到某個百分比,美國學者認為百分比只是一個警示線,大眾化的確切涵義是當高等教育入學人數超過某個百分點後,警示大學必須改革,高等教育必須實現多樣化發展。現在我國高校在校生達到2200萬,每年招生700多萬,我認為,中國的高等教育在本世紀初就已經發展到這一警示線:2200萬大學生不可能都培養成科學家、教授這樣的學術性人才,因此,我們要在多樣化人才培養上下功夫,要發展多樣化的高等教育,實施多樣化的辦學實體。

  記者:那麼,請您詳細談談多樣化。

  高林:這個問題可以從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得到借鑒。在澳大利亞,大學有4種類型,第一種是以培養未來科學家、大學教授為主的研究型大學,通常歷史悠久;第二種是隨著工業化發展而建立起來的大學,一般也實施學術性的高等教育;第三種是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起來的應用型大學,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為主,實施應用性教育;第四種是高職院校,實施高等職業教育。德國的情形與此類似,大學分3種,第一種是包括像柏林大學這樣秉承精英教育傳統的研究型大學和像柏林工業大學這樣的高等工程教育大學;第二種是應用科技大學;第三種是職業教育。在我國台灣,大學分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技職教育大學兩大類,兩類中都有本科、碩士、博士,高等技職教育類學校中又分為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和專科學校,科技大學除本科外,也培養碩士、博士。參照這些國家和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經驗,我國的大學在一種類型上發展是存在明顯缺陷的,如果我國現有的700多所大學,都想往高層次研究型大學發展,走精英教育的路子,國家的高等教育系統就要出現嚴重問題。

  記者:請您談談目前我國所缺乏的這種應用型大學與其他類型大學的不同之處。

  高林:應用型大學的共同特點是他們都是隨著國家和地區的信息化和工業化的發展而出現的。具體來看,應用型大學有4個特點,一是在服務對象上,主要為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和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緊密相連;二是在辦學途徑上,産學研相結合和産學合作教育是學校辦學與教學改革的根本途徑;三是在教師隊伍建設上,大部分教師要有與專業相結合的實踐經驗和應用能力;四是在教學上,具有適合應用性人才培養和學生智慧特徵的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模式。應用型大學與學術型大學的不同點是她培養的是應用性人才,這類應用性人才的顯著特點是直接為生産生活工作服務,具有“一線”工作的性質,而對“一線”的內涵比較形象的解釋是:一旦這些崗位工作停止將造成生産或生活服務的直接中斷。與高職不同的是高職一般採用職業能力系統化課程,而應用性本科則採取學科與應用相結合的課程模式,學生的學科知識面更寬一些,基礎更厚一些,掌握的技術層次更高一些。

  記者:如此看來,應用型大學培養的是一種類型非常鮮明的人才,他們是怎樣一種人才呢?

  高林:我曾參觀過一個德國援建的工程,看見一個手拿圖紙的德國工程師在發現技術工人的焊接不太符合要求時,馬上拿過焊槍焊了一個標準模式的,這名工程師實際上就是應用型大學所要培養的人才,工人能幹的,他也能幹,而且比工人幹得更好,但同時他又是一名能組織和指揮現場的工程師。我到德國考察時,德國科隆科技大學的校長向我介紹説,他們學校有法律專業,而屬於學術型大學的科隆大學也有法律專業,但前者的培養目標是企業的法律顧問,後者則是做法官。因為培養目標的不同,他們對學生傳授的知識結構也不同,科隆科技大學的學生要學一定的企業知識,還要到企業去學習。在就業上兩所學校的學生通常也是井水不犯河水,而且畢竟是企業多,法院少,對科隆科技大學畢業生的需求量要大許多。可見,應用型大學培養的人才與其他類型的大學是不同的,需求量也是很大的。但在我國,這種應用性人才的培養還不成規模,比如法律專業是沒有德國這樣的分類的,導致了學生在哪個方面都不專。我們國家培養的工程師也多是組織和設計工程的設計型工程師,缺乏對現場工程師的培養。教育週刊:您所在的北京聯合大學近年來提出了辦應用型大學,也在力行應用型大學的辦學理念,在這種實踐中您有什麼體會?高林:我們從80年代後期開始應用性高等教育的探索,當時的認識只是把專業設置與地區經濟的發展結合起來,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考核方法上都沒有進行改革。進入新世紀後,伴隨著大眾化教育的到來,我們提出了應用型大學的概念,並較系統地闡釋了應用型大學的宗旨和理念,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較深層次的教育教學改革,先後提出了高等職業教育的職業能力系統化課程模式和應用性本科的學科應用系統化課程體系,並在學校遴選專業進行教改試點和教材編寫,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整體看來對應用性本科的改革還處在攻堅階段,由於應用性的教學法與傳統的教學法有很大差異,教師隊伍建設就成為改革的關鍵,從教師的個體講,我們需要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教師;從學校的整體講,我們要解決教師的結構問題,這個結構不僅僅是年齡、職稱、學歷結構,還要有經歷性結構,既要有來自重點大學的理論性好的學術型教師,也要有來自社會各行各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與應用能力和教學潛質的應用型教師,還要有一些外聘的和來自企業的教師,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教師隊伍結構。

  記者:現在除了你們學校,在發展應用性高等教育方面,全國的情形怎麼樣?

  高林:我認為我國近30年內伴隨改革開放以來成立的大學都應該走這條路,教育部的領導也曾提出現在的700多所高校中要有一半以上朝這個方向走。近年我們舉辦了幾次“應用型大學學術研討會”,全國許多大學都來參加了,大家是很認同這條路的,有很多學校也正在走這條路。

  記者:現在人們對大學的實用主義有一些議論,應用型大學走的實際就是一條實用主義的路,對此,您怎麼看?

  高林:前幾天我讀了一篇文章説美國大學有三個特點,其中之一就是“實用沒有什麼不好”。可以説,這也是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一部分大學必然從象牙塔、邊緣化走向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心。我認為我國的一部分大學必然要走向實用,但不是實用主義,任何大學都要注重學生素質的培養和生涯發展,同時也並不是所有的大學都要走向實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並不是就不發展精英教育了,高水平的學術型大學始終是高等教育的主體類型,否則就又不是多樣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