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職業教育直接推動城鄉勞動力的有序轉移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15日   來源:人民日報

  近日,浙江人本集團湖北省赤壁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接走了按“訂單”培訓的30多名學生;

  蘇州工業園安固電器公司從赤壁市敏捷電腦科技學校“搶”走了才培訓完畢的20名實習電腦技工;

  與此同時,赤壁市機電信息技術學校為深圳華為、富士康等沿海近30多家企業定點培養的近千名員工正在進行緊張的崗前培訓,隨時準備奔赴崗位。

  近年來,上海、浙江、江蘇、廣東……來自全國各地的“用人訂單”紛紛向鄂南赤壁飛來。赤壁市委書記龍良文説,赤壁的勞務輸出正在經歷一個“質”的變化:扛起揹包去打工的現象日益減少,更多的打工青年揣著各種技能證書、憑著訓練有素的技能走上各地企業的生産線。去年前11個月,全市轉移勞動力7000多人,安置率達到了95%以上。而其中超過一半以上是有技能、有訂單的新型打工者。赤壁市何以成為一個優質的勞務市場?

  搭建掌握技能的舞臺

  赤壁市處於湘、鄂、贛三省交界處,全縣人口52萬,其中富餘勞動力達10萬個,每年新增外出打工的就有8000多人。隨著農村富餘勞力的逐年增多,如何才能讓勞動力有序轉移?

  該市在實踐中認識到,凡是經過職業培訓的打工者,在用人市場上都成了搶手貨。為了讓外出務工人員迅速就業,政府首先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搭建好勞動力掌握本領的舞臺。近幾年,市財政對職業學校實行各種優惠政策和資金支持,減免各種費用150多萬元,全市城市教育費附加用於職業教育的比例已超過20%,高出了國家不低於15%的標準。

  職業教育的發展直接推動了勞動力的轉移。目前,全市共有職業技術學校和非學歷職業培訓學校13所,在校生1.3萬人,全市每年轉移的勞動力中,80%以上的都在各類職校進行過培訓。除了抓住外面的就業市場外,赤壁還把目光緊盯市內。為適應全市勞動力轉移和企業職工培訓的需要,幾年來,全市有關部門和企業成立培訓學校培訓點等機構11個,開設了計算機、電工電焊、服裝縫紉等18個專業,培訓近萬人次,學員大部分都在本地找到了較合適的工作。

  為吸引學員,該市職業教育採取了靈活辦學方式,招生實行登記入學,凡應屆、往屆初高中畢業生及社會青年均可就讀職業學校,可自選專業,自選學制。開設有一年、二年、三年不等的常規班,有一個月到幾個月的短訓班,且專業學制轉換靈活。實行了有計劃、有組織的分類培訓,對年齡偏大、技能和文化水平較低的農村勞動力開展以社區就業為主,以上崗為目的的崗位培訓,對年輕的新生勞動力堅持先培訓後上崗,開展以提高技能素質為目的的技能培訓,並做好職業指導、就業安置和跟蹤服務。利用各類專業培訓機構高標準地抓好常規培訓轉移,實行培訓與學歷教育相結合,培訓與技能鑒定相結合、培訓與就業相結合,讓每個培訓學員都能獲得三證(結業證、學歷和技能等級證書)。全市還建立了畢業生就業安置辦公室,使轉移就業渠道進一步拓寬。

  轉移轉出新氣象

  據統計,近三年來,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達8000多人。培訓轉移出去的勞動力在外務工,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回鄉也成了懂技術、有特長的新型農民。通過這些新型農民的帶動和引導,赤壁農村經濟已向專業化、規模化、科技化邁進,目前全市涌現出了幾十家各類高新農業科技示範園,立體養殖專業村、大棚種植示範組、特種養殖專業戶等科技村、組、戶1100多個,全市開發“高、新、特”項目45個,從業人員6.5萬人。

  城鄉勞動力的有序轉移,不僅使赤壁市成為一個優質的勞務市場,還撐鼓了農民的錢袋。資料顯示,去年,在全省各縣市綜合實力評比中,赤壁位居全省第七。2004年全市農民人均3229元的純收入中,來自打工者的收入就有300多元。 (記者 杜若原)

 

 
 
 相關鏈結
· 2005年發展改革委安排國債支持中等職業教育發展
· 教育部部長周濟做客央視《決策者説》談職業教育
· 全國各地積極採取措施促進職業教育再上新臺階
· 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明年將擴招100萬人
· 教育部部長: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逐步緩解技工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