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人民日報:新農村建設是全局性根本性的戰略決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2月28日   來源:人民日報

  冬去春來,年年如此,今年的春天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在這個春天,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中央發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1號文件,舉辦了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拉開了在新的歷史進程中紮實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序幕。

  這是一個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孕育著新的生機、謀劃著新的發展、迸發著新的活力的春天;這是一個讓億萬農民身上暖洋洋、心裏亮堂堂、臉上笑盈盈的春天;這是一個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良好開局的春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於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的實際,立足於我國農業還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的現狀,立足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最長期的任務在農村的現實,總攬全局,高瞻遠矚。這是順應潮流、深得民心的歷史選擇,是符合國情、利國強農的重要部署,是加強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重大舉措。

  一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人類的生産活動首先是從農業開始的,人類的文明也是以農業文明為起點的。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國民經濟逐漸形成了各種産業,但農業始終處於基礎地位。農業生産提供的食物等基本生活資料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首要前提,農業部門創造的剩餘産品是社會其他生産部門存在和擴大的重要基礎。農業的這種特性,決定了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安天下的戰略産業。我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大國,重視農業是我們民族的重要傳統。

  我們黨從成立之日起,始終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局性和根本性問題。在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中,我們黨始終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高度重視、認真對待和著力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改革從農村開始。農村的改革,推動了城市的改革;農村的發展,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前提和保證。

  今天,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黨中央審時度勢、順勢而為,進一步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與我們黨改革開放以來提出的農村改革發展的目標,在戰略思想上是一脈相承的,同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我國城鄉社會發展的明顯反差,凸現建設新農村的緊迫性;農業農村發展的深刻變化,孕育建設新農村的必然性;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彰顯建設新農村的可行性。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就在於:統籌城鄉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解決好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始終是推動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的基礎;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大力發展農村和農業經濟,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是落實擴大內需方針的必然要求;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佔我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大力提高億萬農民的素質,對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農村穩定是全國穩定的基礎,農村安定和諧是全國安定和諧的基礎;億萬農民是我們黨執政和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重要群眾基礎。全黨同志都應當從黨和國家全局工作的高度,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做好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發展史上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創造,是中華民族在新的時代生氣勃勃的偉大實踐。一項重大的歷史任務落在當代中國共産黨人和中國人民身上,我們肩負歷史的使命,我們一定能夠創造歷史的輝煌。

  人民在這個春天創造,人民將記住這個春天。

 
 
 相關鏈結
· 新華社評論員: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有良好開局
· 新農村建設試點不是集中財力物力打造“花瓶”
·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能急著推典型、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