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權威訪談
 
安徽省省長就農村改革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答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06日   來源:新華網安徽頻道
    記者:安徽省在農村改革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種探索,可以説廣受海內外矚目,這裡是家庭聯産承包制的發源地,是最早實行農村稅費改革的省份,眼下正在積極推進的農村綜合改革,在全國也是領先一步。現在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人們都普遍期望安徽省繼續作出大膽的嘗試和積極的貢獻,請問,你們在這方面準備如何破題?

    王金山: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在我國經濟社會逐步邁入科學發展軌道,總體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歷史新階段,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這對我們這樣的農業大省來講,不言而喻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機遇,作為在農業和農村工作中,有著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優良傳統的省份,我們有理由、也有信心在新的實踐中有更大作為。

    破題之前,先要解題。社會主義新農村究竟"新"在何處?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針已作了全面反映。説得形象點,這個新農村,我想首先應該是"小康村",就是農民有相對穩定的經濟收入,生活比較富裕;其次是"文明村",就是有良好的村容村貌、科學文明的社會風尚;第三是"生態村",就是合理使用有限的土地和水資源,保持良好生態環境;第四是"和諧村",就是家庭和睦、民風純正、社區安寧。歸結為一句話,就是要發展新經濟、培育新農民、建設新村鎮、創造新生活、建立新機制。這就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意所在。

    對我們來講,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綜合概念、系統工程。推進這項工作,既不能像貓抓刺猬那樣,無從下手,也不能像螃蟹吃豆腐,吃得不多、抓得很亂,必須在深刻理解內涵的基礎上,尊重規律,立足現實,科學規劃,積極推進。就我省實際看,當前必須從最核心的環節抓起、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最有條件的地方起步。具體講,突出抓好以下五項工作:一是著力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新農村建設最核心的任務是要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這方面,我們把加快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作為中心環節來抓,重點是抓好優質糧食産業工程,突出優勢特色農業,特別是推進畜牧水産業規模化發展,大力發展農産品加工業,全面促進農村二、三産業發展。今年,省級財政預算安排用於支農的糧食直補、糧食生産大縣獎勵、農村建設等各類資金達8.7億元,比上年增長14.5%。二是著力開展村鎮整治。首要的是做好全省鄉村規劃。我們計劃年內完成所有村莊布點規劃編制,在內容上突出城鄉統籌,使農村基礎設施佈局逐步與城市對接,城市公共服務逐步向農村延伸。目前已啟動實施 "千村百鎮示範工程",從農民最積極、幹部最主動、條件最成熟的村鎮抓起,爭取用三到五年時間,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新農村建設示範村鎮。三是著力提高農民素質。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提高農民文明素質、提升農民就業創業能力,是我們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我們通過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提高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另一方面,以就業為導向,採取多種形式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增強農民進入市場的能力,今年省財政將拿出2500萬元作為專項培訓的啟動資金。四是著力發展公共事業。去年,我省財政用於農村社會事業投入同比增長12.6%,高於全部社會事業投入增幅3.4個百分點,但量上仍不到全省40%,今後我們將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重點解決好貧困地區、貧困家庭子女上學難,農民看病難、看病貴,以及農民看書、看戲、看電影難等"三難"問題。五是著力推進綜合改革,通過推進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為重點的綜合改革,逐步建立農村基層管理新體制、農村公共産品供給新機制和"三農"社會化服務新體系,充分釋放新農村建設的體制機制活力。

    記者:王省長,我們知道安徽省正在進行農村綜合改革試點,也有人稱之為"第三次農村革命",請問安徽省預期這次改革將要達到什麼樣的效果?目前改革面臨的主要障礙和突破是什麼?

    王金山:2005年,我省和全國大多數省份一樣,提前全部免除了農業稅,但與之相對應的是,我們的基層工作也面臨著一系列新形勢和新情況,需要輔之一系列新的配套改革和措施。為此,省委、省政府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決定啟動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從2005年7月份開始,每個市選擇一個縣,共18個縣(宣城市兩個縣)參加了試點,農村改革轉入了綜合改革的新階段。

    我省農村綜合改革的目標,就是圍繞強化鄉鎮組織的服務能力這個關鍵,建立農村基層管理新體制、農村公共産品供給新機制和"三農"社會化服務新體系,突破影響"三農"發展的體制障礙和制度約束,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産力。

    試點工作開展半年來,各地積極性很高,進展比較順利,效果也初步顯現。如宣城市的鄉鎮領導體制改革,蕪湖市的鄉鎮區劃調整和鄉鎮機構改革,金寨縣的鄉鎮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制,來安縣的政情民意互動機制等,初步達到了預期設想,也積累了許多有益經驗。此外,我們的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農村流通體制改革和市場建設等工作,也正在深入推進。

    實踐證明,農村綜合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路子也是對頭的,但從試點看,還面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從主觀上説,少數負責同志的認識還不到位,對農村綜合改革的長期性和艱巨性缺乏足夠認識,急於求成;從客觀上講,改革是要付出成本的,前一階段實施農村稅費改革,我們為確保各項工作正常運轉,對縣鄉安排了近60億元的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現在我們要全面推開這項工作,涉及到的領域更多,特別在公共財政支出這一塊,資金壓力很大。在政策層面,農村綜合改革還處在起步和探索階段,省裏也只提出了一些原則要求,具體的政策措施還需要在試點的過程中,不斷進行研究探索和完善提高。

    總之,農村綜合改革事關全省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我們看準了的,就一定會堅定不移地幹下去。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在中央有關部門大力支持下,繼續發揚敢為人先的改革創新精神,積極探索,穩步推進,努力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

    記者:我們聽到有個可能有些偏頗的説法:"安徽改革走在前,收入落在後",在農村經濟發展上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王省長您認同這個説法嗎?或者説您如何看待這個反差?安徽省下一步在加快農村産業開發、增加農民收入方面有什麼新舉措?記得您以前談過一個思想,大意是"用工業化思維解決農業發展問題",您能不能深入地談一下您的這個思路?

    王金山:這裡面有一個機械地看和辯證地説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安徽經濟特別是農業和農村經濟有了長足發展,農業總産值由1978年的48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959億元,是原來的20倍,農民人均純收入也由113元增長到2641元,是原來的23倍,城鄉面貌也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些都無可厚非地得益於,我們推行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和農村稅費改革所釋放的發展活力。但無庸諱言的是,作為一個發展中省份,底子薄、基礎差是我們的基本省情,特別是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和江淮之間,旱澇自然災害頻繁,造成我省農業的穩定性差,糧食生産年波動幅度高達20%。僅2003年淮河的一場特大洪災,我們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高達160多億元,許多農民多年的積累一夜之間蕩然無存。當然,這些都是客觀方面的原因。我省農村産業結構層次不高,農業産業化水平比較低,農民增收渠道有限等,是導致我省農民總體收入不高的內在因素。

    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局面,僅靠農村內部的資源和力量顯然已經不夠,不能僅僅就"三農"抓"三農",必須進一步優化農村生産要素配置,充分發揮外部資源和力量的作用。當前,就是要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堅持以城鄉統籌的理念推進農業,用工業化的思維發展農業,把著力點放到提高農業市場化、農民組織化、農村城鎮化水平上來,解決好農村經濟結構不優、農業生産效益低下、農民收入增長乏力的問題。

    比如講,在加快農業産業化發展方面,我們重點是立足農産品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水果、畜牧、優質糧油、中藥材等10大主導産業,在提高農産品加工度上下功夫,特別是進一步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促進龍頭企業上規模、上檔次。今年,對農業産業化扶持的資金,省財政將在去年4000萬元的基礎上,再增加1000萬元,並整合省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扶貧資金,重點支持龍頭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

    在增加農民收入方面,我們主要抓好四個環節:一是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名特優農産品,提升畜牧水産等種養業收入;二是調整農村産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産業,特別是要以縣域工業園區為載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發展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促進農村服務業發展;三是調整産品結構,瞄準市場需求,培育整合農産品品牌,推進農産品進超市工程,重點把"長三角"作為農産品的主銷市場和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的重要平臺;四是調整就業結構,通過開展農民職業技術培訓,提升勞務輸出組織化水平,增強農民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産業轉移。

    記者:王省長,這些年我們在外地雖時常聽到一些對安徽形象的負面看法,但聽得更多的則是對安徽省"亮點"的議論,比如國內城市大街小巷跑遍的"奇瑞汽車",安徽形象正在快速地得到改善。您認為,現在安徽人具備了大發展的那種自信心態了嗎?

    王金山:從負面看法到"亮點"議論的轉變,本身就説明了當前安徽正在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正在迅速崛起的良好形象。我來安徽工作近四年了,來之前,就知道安徽是個敢為人先、富於創造的地方,來了以後,親眼看到的、親身感受到的更是如此。我認為,這種創新創造精神的背後,是有著孜孜以求、舍我其誰的自信作為前提,有著艱苦奮鬥、矢志創業的精神作為支撐。我這不是自家人説自家人好,安徽的實際情況,與外界的一些不好甚至不實的議論,確實有著較大的反差。作為一個發展中省份,雖然我們與發達地區和先進省份相比,確實還有這樣那樣的差距,但我們安徽人奮發圖強的志氣、一往無前的勇氣從來就沒改變。特別是近年來,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走出了一條具有安徽特色的崛起之路,正在成為中部地區光彩奪目的地方。就拿剛剛過去的"十五"來説,可圈可點的亮點很多。全省生産總值連跨三個千億元臺階,年均增長10.6%,財政收入五年翻了一番多,一大批事關全局、影響長遠的重大工程和項目相繼建成。特別是在工業發展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汽車、家電、建材、工程機械、煤電、農産品加工等,在全國形成了一定的比較優勢。你們提到的奇瑞汽車,就是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經過短短幾年的努力,成為我國汽車産業自主創新的一面旗幟。還有,我們的江淮汽車、海螺水泥、銅陵有色金屬、豐原農産品加工等,不少都是全國單項冠軍,合肥市被列為首個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可以説,勤勞智慧的安徽人民,正在用巨大的發展變化,展示出百倍的自信和良好的形象,安徽的崛起正當其時、不可阻擋。

    記者:這兩年,安徽在依靠自主技術推動經濟發展上作出了不小成績,別的不説,去年全國汽車工業兩項"第一"都被安徽拿到了:奇瑞汽車産銷量在全國增速第一、江淮汽車全國效益第一。一個農業大省在汽車行業連拿兩塊金牌,讓人吃驚,您覺得安徽工業在一些領域異軍突起有什麼"秘訣"嗎?安徽工業還能衝出一群像"奇瑞"這樣的黑馬嗎?

    王金山:作為一個發展中省份,安徽要趕超經濟發達地區,必須加快工業化進程,儘快形成有核心競爭力的産業群體。近年來,我省大力實施以加快工業化為重點的"861"行動計劃,依託在汽車、鋼鐵、煤電等方面的比較優勢,推動各種要素資源優化組合,大力打造加工製造業基地,特別是把汽車作為一個突破口來抓,有效推動了汽車産業的快速成長,形成了轎車、卡車、商務車齊頭並進的良好局面。去年,我們奇瑞汽車産銷量增速和江淮汽車效益,在全國得了個雙第一,今年1月份,兩家企業發展勢頭繼續向好,奇瑞汽車銷售量首次突破2萬輛,再創歷史新高。在江汽、奇瑞、華菱三大汽車企業的帶動下,安徽汽車産量目前已佔到全國第六位。

    對安徽汽車工業的快速崛起,要説什麼"秘訣"談不上,我們的一條基本經驗,就是始終把依靠科技進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關鍵環節和根本途徑,著力形成政府全力支持、企業盡力投入的良性循環。現在,我們不僅在汽車産業領域,擁有像奇瑞這樣的民族汽車自主品牌,而且在生物質能源、煤化工領域等取得了一些新成果。比如,豐原集團利用農作物秸稈轉化燃料乙醇,就是一項創新技術,據了解,作為一種理想的替代能源,每4噸秸稈可生産1噸燃料乙醇,其全部生産加工成本比用玉米轉化乙醇每噸低300多元,目前該項目已進入中試階段,這項前景非常廣闊的重大創新,已引起中央領導同志的關注。此外,淮南煤礦瓦斯綜合治理、馬鋼節水技術等都走在了全國前列,科大訊飛、寧國耐磨材料總廠等一批技術開發能力較強、技術含量較高、成長性較好的中小企業正在不斷發展壯大。

    在國家重視創新的大背景下,"十一五"期間,我們更是把創新推動提到了戰略層面來抓,把注重科技創新,加快構建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特別是增強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作為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雙輪驅動",為安徽奮力崛起不斷注入新的動力。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安徽的各行各業將會不斷有新的黑馬出現,形成萬馬奔騰、共促發展的良好局面。

    記者:經過多年的積累和發展,安徽已在産業發展上積聚了相當的能量和基礎,有人形容説已到了迸發的臨界點。外界很想了解,在新一輪國際國內産業分工和結構調整中,安徽獨具的産業基礎和優勢是什麼?下一步的産業發展重點是什麼?將來最有可能在哪些方面形成國際競爭力?

    王金山:厚積薄發,由量變到質變,是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經過多年的累積和發展,安徽已到了加速崛起的新階段。目前,安徽的工業行業,不僅門類齊全,而且具有一定的競爭力,主要工業産品産量已經躍居全國前列,特別是能源、冶金、建材、家電、汽車及工程機械、農産品深加工等産業已經成長為支柱産業。2005年,我省銷售收入超百億元企業達到10戶,馬鋼鋼産量效益居全國同行業第4位;銅陵有色金屬集團銷售收入居世界第13位,全國第2位;海螺集團水泥産量居亞洲第2位、全國第1位;奇瑞汽車集團汽車産量居全國小汽車生産行業第7位,江汽汽車綜合銷售量居全國第8位,豐原集團的檸檬酸産量居世界同行業第1位。這些優勢産業的成長壯大,不僅為我們實現更大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更是我們承接新一輪産業轉移和分工的優勢所在。

    據有關專家分析,目前,國際産業轉移的重心將由原材料工業轉向加工工業、由初級工業轉向高附加值工業、由傳統工業轉向新興工業、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在這種背景下,沿海發達地區産業升級的步伐將大大加快,隨著原材料、勞動力等綜合商務成本的上升,沿海以紡織、服裝、輕工業等勞動密集型為主和以原材料加工為主的傳統加工製造業,將加快向內地轉移。這對安徽極為有利。因為我省不僅具有資源和産業等比較優勢,更為重要的是擁有與長三角無縫對接的區位優勢,我們提出實施東向發展戰略,把安徽打造成為長三角加工製造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要通過長三角這個平臺,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上利用兩種市場、兩種資源,分享區域合作和國際分工利益。

    順應國內外産業分工和結構調整這種大趨勢,結合安徽現有的産業基礎和優勢,我們提出,"十一五"時期,安徽産業發展的方向要放在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上,加快形成以高新技術産業為先導、以先進製造業和基礎産業為支撐、大中小企業合理佈局的主導工業體系。重點是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加快汽車及零部件、電子電器和化工等産業建設;加快發展能源産業,推進煤化-鹽化一體化等重大工程,建成兩淮億噸級煤炭基地;壯大材料産業,建設全國重要的精品鋼鐵基地、有色金屬基地、新型建材基地,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在生物質能源、生物醫藥、現代中藥、納米技術、集成電路、軟體和終端産品等領域取得重要突破。我們相信,只要咬定目標不放鬆,堅持走新興工業化道路,堅持以創新推動發展,大力提升"861"行動計劃,那麼這些優勢行業和産業的競爭力將會進一步增強,不遠的將來,我們完全可能在一些領域與世界同行一較高低,在國際市場上爭得一席之地。(完)

    附:王金山簡歷

    王金山,男,漢族,吉林公主嶺人,在職研究生學歷,經濟學碩士。1945年2月生,1967年9月參加工作,1971年1月入黨。

    1964年9月至1967年9月在吉林省四平師範專科學校理化科學習,畢業後留校待分配;1968年12月起歷任吉林省懷德縣八屋公社中學教師,公社教育幹事、宣傳幹事、公社黨委委員,縣委宣傳部幹部,縣農業局副局長等職務;1976年12月起歷任吉林省四平地區農辦副科長,地委政研室研究員,地委常委秘書;1982年3月任吉林省梨樹縣委副書記;1983年4月後歷任吉林省白城地區行署專員、地委書記,省政府副省長,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等職務(其間:1983年9月至1984年1月在中央黨校進修班學習);1992年12月任吉林省委副書記、組織部部長;1993年4月任吉林省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省委黨校校長(其間:1993年9月至1996年4月參加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政治經濟學專業在職研究生學習,1995年9月至11月在中央黨校進修班學習);1996年7月任浙江省委副書記、省委黨校校長;1998年11月任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黨組副書記;1999年1月任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黨組副書記、理事會副主任;2000年9月任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黨組書記、理事會副主任(正省級);2002年9月任安徽省委副書記;2002年10月任省委副書記、省政府代省長、黨組書記。是中共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十六屆中央委員,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代表。

    現任中共安徽省委副書記、省政府省長。

 
 
 相關鏈結
· 河南省委書記就河南將怎樣開展新農村建設答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