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開闢更多的民聲通道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17日   來源:人民日報

  剛剛落幕的兩會,讓人印象很深的是,兩會的議題一直緊扣百姓關心的話題。從代表委員在互聯網上聽民意,到中央領導將群眾請進中南海議國是,我們能夠看到廣開言路、聆聽民聲、反映民願的積極努力。
  這樣的努力,使得兩會期間,僅僅互聯網上,網友對政府提出的意見和給總理本人提出的問題就達幾十萬條。廣大民眾傾注的熱情,源自公民自身的民主意識,也源自對國家社會發展的責任感。無怪乎溫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説:我最感動的是人民對政府的支持。
  如此參政議政的激情,也讓我們想到,每年的兩會畢竟是一種特殊的“歷史時段”,兩會之後,又該如何讓來自基層的民聲,依然能找到繼續表達和溝通的途徑?如何讓代表、委員以及各級政府、決策者,依然能及時知曉群眾的心聲?
  隨著民主政治的進步,政府了解民意、徵求民意的方式也在日漸增多。但即使這樣,每年兩會前夕,代表、委員們依然要把大量的時間用在接待來訪、收集民意上,而這些民意大多是平時長期積累的。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看到,我們的日常民意渠道還需進一步打通。接待上訪、處理信函等傳統方式,恐怕已難確保民意的有效快速傳達。
  民意的表達被視為社會“減壓閥”。如果渠道暢通,群眾的意願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考慮、反映的問題能得到及時妥善解決,就能極大提升社會秩序的“穩定系數”,也能推動社會和諧的進程。
  善於聽取民意更是執政的大智慧。民意是科學執政、民主執政的基礎,這也是為什麼中央一再強調要以人為本、尊重民意。而民主不僅是指思想和作風,更重要的是體制和制度。我們的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急需建立經常化、制度化的民意溝通協調機制,讓民意、民聲、民情、民憂,真正成為決策依據、執政依據。
  兩會積累的經驗,是否可以經常化制度化?代表、委員利用網絡徵集議案、提案的做法,能否在日常成為傾聽民聲的一種固定渠道?不少媒體在兩會時開設的“溝通專欄”,能否堅持下來搭建一個長期平臺?還有,我們能否拓展一下視野,開闢更為廣泛、更加迅捷的民聲通道?
  不久前,北京城市管理廣播電臺迎來了自己一週歲生日。這個被北京市市長定位為“連接政府和市民的信息橋梁”的“溝通性媒體”,是北京市政府的首創。一年裏,9位市級領導、110多位局級領導、350多位處級領導先後走進直播間,直接聽取北京市民對城市建設、管理的意見和建議,不僅為群眾開闢了反映情況、表達訴求的新渠道,也為政府增添了解民情、傾聽民意的新途徑。
  北京城市之大,人口之巨,尚可如此。可見民意暢通的關鍵不僅僅是渠道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個是否願意、是否敢於和是否善於聆聽的問題。只要不是抱著“走過場”的心態,不是熱衷於形式主義,而是真誠地係心於民、問計於民,就一定能找到傾聽民聲的新載體、新機制。
  一旦全社會形成尊重民意、尊重表達的良性循環,民意也必將會成為推動和諧社會良性發展的強大動力。(盧新寧)

 
 
 相關鏈結
· 人民論壇:“百城萬店無假貨”讓講誠信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