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從何處著力?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主任王建國認為:打造糧食生産核心區和支持農業産業化經營,打造糧食生産核心區。
提要:集中投入,規模開發,不撒胡椒面,不斷完善以農民為主體的運行機制,發揮農業綜合開發的最大效益
記者: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是“生産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農業綜合開發的基本任務。請問新形勢下農業綜合開發有什麼新的思路?
王建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給農業綜合開發提出了新要求。發展糧食生産是農業綜合開發的重要任務,為確保國家糧食穩定發展,今後農業綜合開發將重點支持糧食主産區,特別是主産區的産糧大縣,形成糧食生産核心區,加強實施中低産田改造和中型灌區節水改造項目,力爭用5—10年,將糧食生産核心區打造成全國穩定可靠的“大糧倉”。
記者:為什麼要重點從糧食生産核心區著力?
王建國:糧食生産的核心區是主産區的精華地帶。從全國範圍內看,13個糧食主産省(區)耕地面積佔全國的65%,近3年平均每年商品糧佔全國總量的80%以上。國家確定的484個優質糧食産業工程重點縣(農場),耕地面積佔到了主産區的一半以上。可以説,我國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主要靠主産區支撐,更要靠核心區保證。
集中資金才能辦大事,因此要把重點聚焦到具有資源優勢、比較優勢的産糧大縣上,實施改造中低産田和中型灌區節水改造,走以內涵開發為主的農業集約化、現代化發展道路,幫助核心區這些産糧大縣卸掉“包袱”,建設成為糧食強縣、農業強縣,形成穩定可靠的糧食生産能力,促進種糧農民增收。
記者:如何保證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用在刀刃上,發揮最大的開發效益?
王建國:農業綜合開發是國家支持“三農”的一筆不小的投入,要發揮其最大效益,必須集中投入,突出重點,規模開發,不能撒胡椒面。從2004年起,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明確要求:每個開發縣每年原則上只安排1—2個土地治理項目,集中投入、連片開發,中低産田改造項目的年度治理面積平原區不低於1萬畝、丘陵山區不低於5000畝。2004年,13個糧食主産區項目個數比2003年減少了60%,平均每個項目區治理面積提高了40%。
記者:目前農村稅費改革取消“兩工”後,許多地方農民投工投勞大幅度減少,農業綜合開發會不會也面臨這個問題?
王建國:是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民是主體。農業綜合開發不能以不變應萬變,必須不斷完善以農民為主體的運行機制。一是尊重農民意願,倡導民主開發,讓農民有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二是要運用利益引導機制激發農民自覺自願籌資投勞。讓農業綜合開發真正成為“管理民主”的典範。
事實上,農業綜合開發在這方面已經採取了應對措施:2003年就出臺了政策,將農民籌資投勞納入村級“一事一議”範疇;2005年對政策作了進一步修訂,將農民籌資投勞佔中央財政資金比例從11降低到10.5,極大地調動了農民主動參與開發、自覺增加投入的積極性。
記者:今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在打造糧食生産核心區方面,農業綜合開發將採取哪些舉措?
王建國:我們將採取六條措施提高糧食生産能力。
——確保農業綜合開發資金主要用於糧食主産區。中央財政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安排用於13個糧食主産省(區)的部分,要在去年佔60%的基礎上繼續有所提高。
——土地治理項目資金的90%用於中低産田改造項目,確保改造中低産田3000萬畝。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要將發展高效農業作為目標取向;西部生態脆弱地區,要特別注意保護好生態環境;中部地區要更加突出對産糧大縣和種糧農民的扶持。
——加強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建設,解決項目區水利上的“卡脖子”難題。
——進一步提高項目科技含量及農機裝備水平。
——努力在縣域範圍內整合各類支農資金,提高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
——積極探索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與新農村建設對接的問題,探索支持改善農民生産與生活條件相結合的路子。
總之,今後要不斷探索財政支農的新機制、新路子,讓農業綜合開發這束“公共財政照耀農村的陽光”更加燦爛。(記者 趙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