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新農村專論:在新農村建設中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5月22日   來源:人民日報

    內容提要

    科學發展觀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指針。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新農村建設中,應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把新農村建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抓;堅持統籌兼顧,加大工業對農業、城市對農村的反哺和支持力度,建立新型城鄉關係;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著力解決農村社會矛盾,建設和諧農村。

    科學發展觀是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面發展的指導方針,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指針。科學發展觀包括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等內容。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新農村建設中,應認真貫徹落實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總體要求”,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堅持統籌兼顧,努力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實現又快又好發展。

    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人,也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聰明智慧和巨大的創造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一方面,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利益主體,是這項事業的直接受益者。推進新農村建設,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農民願意不願意、高興不高興、支持不支持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誠心誠意為農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讓農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使之真正成為廣大農民群眾擁護和支持、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另一方面,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實踐主體,是推動這一事業的主要力量。推進新農村建設,要堅持相信農民群眾,依靠農民群眾,讓農民群眾唱主角,努力激發廣大農民群眾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群眾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是貫徹唯物史觀和黨的群眾路線的體現,也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經驗總結。能否做到這一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新農村建設的成敗。在新農村建設中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就是要深入調查研究,問計於民,廣泛聽取基層幹部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善於發現和總結推廣農民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好經驗、好做法,充分尊重廣大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就是要正確處理政府主導作用和農民主體作用的關係,各級黨委和政府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導、支持和服務農民群眾上,放在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條件上;就是要在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時,更加注重激發農村內在發展動力,增強農村自我“造血”功能,教育、引導和幫助農民群眾更新觀念、提高素質、增強本領,成為適應時代要求,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新型農民。近年來,廣東省在推進“三農”工作中,注重發揮好廣大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如貫徹“多予、少取、放活”方針,採取“以獎代補”等多種激勵扶持形式給予農民必要的資金、物資補助;著力提高農民素質,把培育“有自主意識、有合作精神、有法制觀念、有創業本領”的現代新型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支持各地探索符合自身實際的農村發展模式;等等。通過這些舉措,有效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建設自己美好家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建設新農村創造了良好條件和氛圍。

    推動農村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中央對新農村建設提出的“20字總體要求”是一個有機整體,內涵十分豐富,涉及農村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等各個方面,涵蓋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各個領域,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其中,生産發展是關鍵,生活寬裕是目標,鄉風文明是保障,村容整潔是形象,管理民主是基礎。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新農村建設,應當完整地理解和把握“20字總體要求”,把新農村建設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抓,協調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努力實現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要防止片面性和單打一,防止急功近利和短期行為。如果對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和要求理解得不深入、把握得不全面,就很容易把新農村建設引入歧途,搞成所謂的“新村建設”,甚至導致出現“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應當看到,中央關於新農村建設的“20字總體要求”是對全國而言的,各地在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實踐中,應把它細化為符合本地實際的目標任務。

    建立新型城鄉關係

    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城鄉關係始終是關係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推進新農村建設,應當以統籌城鄉發展為核心,積極建立新型城鄉關係。在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條件下,不能單純就“三農”問題解決“三農”問題,而需要通過統籌城鄉發展來解決“三農”問題。科學發展觀關於“五個統籌”的要求,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統籌城鄉發展。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發展,跳出“三農”抓“三農”,把農業發展放到整個國民經濟大格局中來謀劃、來推進,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更緊密地聯絡起來。一方面,要加大工業對農業、城市對農村的反哺和支持力度,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型城鄉關係,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另一方面,要深化改革,努力消除妨礙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破除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和政策限制,著力培育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統籌城鄉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打破傳統的二元經濟結構模式,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經過努力,儘快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新機制,逐步形成城鄉互動互促的良好局面,重點是建立城鄉經濟社會相互促進、良性互動的有效體制,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有效機制,使城鄉共同增強發展能力,共同提高發展水平,共同分享發展成果。

    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面,廣東省于2004年提出要著重抓好五個方面的統籌:統籌城鄉産業發展、統籌城鄉規劃建設、統籌城鄉改革、統籌城鄉居民就業和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2005年,進一步強調要加大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的力度,要求從2006年9月新學年開始,全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收學雜費;從2006年開始,省財政對東西兩翼和北部山區農村合作醫療的補助標準從人均10元提高到25元。這些措施表明,廣東省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面又邁出了新步伐。

    著力建設和諧農村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建設新農村,必須著力解決農村社會矛盾,建設和諧新農村。沒有社會的和諧穩定,就沒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農村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使農村安定有序、充滿活力,使農民安居樂業、和睦相處。廣大農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就會更加牢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處於轉型時期,各種利益關係趨於複雜化,社會矛盾處於多發期。農村社會矛盾尤其突出,因徵地拆遷、土地承包等引發的矛盾時有發生,農民上訪和農村群體性事件有所增加,一些地方黨群、幹群關係趨於緊張,這已成為制約農村發展、影響農村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不斷化解農村社會矛盾,切實維護農村的和諧穩定,最根本的是解決好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建立和完善維護社會穩定的機制。建設新農村,應當高度重視解決現階段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的矛盾和問題,有效化解農村社會的各種風險,著力構建經濟繁榮、秩序良好、鄉風文明的農村社會新秩序,加快推進和諧鄉村建設。為此,應認真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構建社會矛盾糾紛預警機制,做到對矛盾糾紛早發現、早調處、早解決;完善社會利益協調機制,妥善解決好來自各方面的利益訴求,妥善處理不同利益群體的關係,認真解決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高度重視和認真解決群體性事件,建立預防和處置群體性事件的應急工作機制,確保一旦發生群體性事件,能夠及時掌握、妥善處理。

    廣東經濟社會轉型較早,各種社會矛盾凸顯得更早、更多、更充分。省委、省政府提出,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第一責任;經濟發展是政績,社會穩定也是政績,要把保穩定與抓發展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並明確提出了維護社會穩定必須把握執行政策、加強教育、強化法治三項原則。針對影響農村和諧穩定的各種矛盾和問題,近年來實施了農村“三化”戰略、十項民心工程、構築社會安全網等戰略性措施,著力解決農民群眾特別是農村貧困人口生産生活中的突出問題。針對農民上訪有相當一部分和徵地有關的情況,制定了農村集體土地徵地建設的“三條紅線”,有效遏制了因徵地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上升的勢頭,促進了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廣東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執筆:蔣 斌 張小傑 丁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