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6日電(記者 謝登科)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順利推進,需要思想、理念創新,需要制度、體制保障,同時也需要財政“真金白銀”的支持。新華社記者就財政如何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關問題專訪了財政部長金人慶。
財政承擔哪些責任?
(問: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財政承擔著重要責任,請您談一談財政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思路。)
金人慶説,按照財政部明確的財政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思路,財政將努力在以下方面有所作為:
一是鞏固和發展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建立健全防止農民負擔反彈的長效機制。
二是積極改善農村的、關係農民生産生活的基礎設施,也包括改善鄉村環境。
三是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促進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事業發展。
四是運用財稅政策和財政投入促進農村生産要素的改革,推動農業産業化經營,搞活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素質,增加農民收入,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動力。
三千多億元“真金白銀”陸續兌現
(問:2006年財政為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採取了哪些政策措施?進展如何?)
金人慶介紹,在前幾年財政不斷加大對“三農”投入的基礎上,2006年財政支持“三農”的力度更大,措施更實,廣大農民得到的實惠更多。
一是今年中央財政預算安排用於“三農”的支出達3397億元,比上年實際執行數增加422億元,高於中央財政總收入、總支出的增長水平,佔中央財政總支出增量的21.4%。
二是農村稅費改革使9億農民每年減輕負擔約1250億元。目前,中央財政今年為此安排的782億元轉移支付資金已經撥付各地。
三是加快“三項”補貼政策的落實進度,並對種糧農民柴油、化肥等農資增支實行綜合直補。針對柴油等農資漲價問題,中央財政今年又增加125億元補貼資金,對種糧農民柴油、化肥、農藥等生産資料增支實行綜合直補,于6月底前全部兌現到農民手中。
四是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長效保障機制。2006年全部免除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學雜費,預計中央財政新增投入約102億元,地方財政新增投入38億元。在今年春季開學前中央財政下達免教科書、學雜費和公用經費補助資金64.66億元。4月初,又下達了西部地區農村中小學校舍改造專項資金28.36億元,5月底以前分兩批下達了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資金15億元。
五是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2006年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範圍擴大到全國40%的縣(市、區),中央和地方財政補助標準分別由10元提高到20元,中央財政相應安排資金47.3億元。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將於近期撥付地方。
六是積極支持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2006年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的中央財政預算內基建投資和國債項目資金達300多億元,主要用於農村六小工程建設。中央財政預算安排農業綜合開發資金達105億元。
把有限的錢花出水平、花出效益來
(問: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大家很關注,請問財政部將採取何種措施提高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
金人慶指出,近年來,各級政府對“三農”的投入不斷增加,有力地促進了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但一些地區依然存在支農資金使用管理分散的現象,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和政策效應的發揮。為了提高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率,財政部將採取以下措施:
一是推進支農資金整合工作。今年5月,財政部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推進支農資金整合的指導意見》。目前,全國已有160多個縣(市、區)正在開展以縣為主的支農資金整合試點工作。財政部也準備整合一部分支農資金,並在全國13個糧食主産省區選擇一部分縣(市、區)開展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目前實施方案已經擬定,試點將於近期啟動。
二是嚴格預算編制和執行。完善基本支出定員定額管理體系,研究農口事業單位經費保障方式;嚴格界定項目類別,推進項目支出預算滾動管理;嚴格執行預算編製程序,加強預算審核;加強預算執行管理,推進績效考評工作。
三是強化支農資金管理,加強支農資金運行各個環節的監管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五大舉措加快“放活”
(問:財政部門在“多予”、“少取”方面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政策體系,下一步在促進“放活”方面有何考慮?)
金人慶説,目前“少取”已經變成不取,“多予”的力度正越來越大。今後一個時期,財政部門將著力促進“放活”,推動農村各項改革,激活農村生産力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體制和機制保障。
一是進一步深化和推進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體制、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
二是積極運用財稅政策促進農業産業化,調整農業生産結構,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增加農業生産附加值和延長農業生産鏈,提高農業競爭力和綜合經濟效益,促進農民增收。
三是推動農村生産要素市場化改革。積極推動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明確農村土地産權,促進土地市場發育,嚴格土地出讓金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的繳納和使用管理,確保土地收益主要用於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民間金融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進一步推進城鄉就業制度融合。逐步形成由市場機制發揮基礎性作用的要素配置機制。
四是積極支持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業保險制度。逐步建立國家、社會、企業和農民多方參與的自然風險共同抵禦機制。
五是逐步推進農村其他各方面改革。包括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獸醫管理體制改革、水管單位體制改革和林權制度改革,逐步形成與市場經濟體系相適應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