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雞東縣實施“村村大學生計劃”的實踐與思考
農民是農村的主人、農業的主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力量。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既是建設新農村的迫切需要,也是其重要內容。近年來,黑龍江省雞西市雞東縣為了培養新型農民,實施了“村村大學生計劃”,取得了明顯成效,同時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啟示。
雞東縣是黑龍江省重要的優質商品糧産區,全縣農村人口占60%,而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村勞動力僅佔2.6%。人才不足特別是能帶領群眾致富的實用型人才稀缺,成為制約該縣農村發展的瓶頸。雞東縣委、縣政府深刻認識到,要徹底改變農村面貌、讓農民過上好日子,必須提高農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2002年,雞東縣在全省率先實施了“村村大學生計劃”,選拔農村適齡青年到大學接受教育和培訓,在全縣基本實現了每個村都有一名大學生。這些大學生回村後帶頭推廣先進技術,傳播文明新風,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
從雞東縣實施“村村大學生計劃”的實踐可以看出,農民素質能否得到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效;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從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出發培養新型農民,應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加強農村基礎教育,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新型農民應當是有文化的農民。目前,我國農村人口主要由受過初中和小學教育的群體構成,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十分重要和緊迫。應抓住國家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的機遇,整合農村教育資源,調整農村教育結構,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積極推進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
加強職業技能和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新型農民應當是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農民。從雞東縣實施“村村大學生計劃”的實踐看,農民對學習實用的技能和技術具有很高的積極性。因此,應充分利用各種現代教育手段和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對農民開展有針對性的生産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比如,可以通過組織實施綠色證書工程、科技入戶工程、創業培植工程等,進一步強化農民的發展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風險意識、創業意識,努力提高他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
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農民的文明素質。新型農民應當是具有民主法制意識和現代思想觀念的農民。應積極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倡導文明健康的鄉風民俗,引導廣大農民群眾養成良好的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政府應加大對農村文化發展的投入,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村文化活動,扶持農村業餘文化隊伍,鼓勵農民興辦文化産業,不斷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激發農民群眾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優良傳統,樹立文明禮貌、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的新風尚,形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農村社會的文明程度。
建立健全農村人才培養機制,為培養新型農民提供保障。一是建立健全選拔機制。增加農村人才選拔的透明度,保障農民群眾對培養選拔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雞東縣在實施“村村大學生計劃”中的做法是:對回村大學生的選拔使用實行“陽光作業”,做到“三公開”,即公開招收標準、公開選拔過程、公開選拔結果。二是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機制。把新型農民的培養和使用納入縣鄉黨委和政府以及有關部門的工作中,進行定期考核。對那些素質較高、能力較強的農村人才要大膽重用,讓他們在帶領農民增收致富、倡導文明鄉風、加強民主管理等方面發揮骨幹作用。三是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根據實際情況,研究制定有關政策措施,對在帶領農民脫貧致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農村人才予以表彰和獎勵,調動他們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邱玉泉 中共黑龍江省雞西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