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原材料産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鋼鐵工業取得長足發展,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鋼鐵生産和消費國,為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值得注意的是,鋼鐵工業在快速增長的同時,由於受體制和機制不完善的影響,粗放型發展特徵非常明顯,近兩年來,盲目投資、低水平擴張問題尤為凸顯。其後果正在顯現:産能過剩的矛盾十分突出、資源供給和環境容量難以支撐、低水平産能佔比重過高、行業惡性競爭已經出現、産業集中度進一步下降等。上述問題,如不及時加以解決,資源、能源、運輸和環境矛盾將進一步加劇,並引發市場惡性競爭、國際貿易摩擦、企業虧損面擴大,一些企業將被迫停産,從而導致失業人數增加、銀行呆壞賬擴大等,我國鋼鐵工業就可能再次喪失由大到強轉變的重要戰略機遇。因此,鋼鐵工業要把控制總量、淘汰落後和加快結構調整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改革和發展的重要任務,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增長方式、實現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下降20%的重要舉措。
今年6月14日,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産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通知的精神,國家發展改革委等8部門聯合發佈了《關於鋼鐵工業控制總量淘汰落後加快結構調整的通知》。《通知》提出,要嚴格控制鋼鐵工業新增産能,加快淘汰落後生産能力,“十一五”期間,淘汰約1億噸落後煉鐵能力,2007年前淘汰5500萬噸落後煉鋼能力,2006年淘汰落後産能工作要取得實質性進展;鋼鐵工業佈局不合理的局面得到改善,結合城市鋼廠搬遷和淘汰落後産能,建成曹妃甸等沿海鋼鐵基地;産品結構調整取得進展,主要産品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要,2010年板帶比達到50%;加快兼併重組,産業集中度有所提高,形成2至3個3000萬噸級、若干個千萬噸級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鋼鐵企業集團,國內排名前10位的鋼鐵企業集團鋼産量佔全國的比例達到50%以上。
鋼鐵工業控制總量、淘汰落後、加快結構調整工作事關重大,是“十一五”期間鋼鐵工業發展中的一件大事,在各項具體工作中必須切實把握好4項原則。一是堅持市場機制為主,嚴格執行環保、土地、信貸等法律法規。二是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堅持總量調控和結構調整相結合,扶優與汰劣相結合,兼併重組與關停相結合,現有企業改造與搬遷相結合。三是注重平穩發展,防止大起大落,要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明顯的成效,特別要避免出現因鋼鐵工業大的滑坡等不穩定因素,而影響和動搖結構調整正常進行的被動局面。四是注意標本兼治,建立長效機制,避免再度出現反彈。
應當指出的是,宏觀調控是完善和發揮市場機制,順利實現鋼鐵工業優勝劣汰的必要措施。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堅持以市場機制為主,政策引導為輔;區別對待,分類指導;注重平穩發展,防止大起大落;注意標本兼治,建立長效機制等原則,最大限度吸取地方、企業和部門意見,依照相關法律規定,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淡化行政干預色彩,採取了一系列有針對性、成熟可行的措施,正積極穩妥地全面推進控制鋼鐵工業總量、淘汰落後、加快結構調整的各項工作。
各地區要充分認識到鋼鐵行業控制總量、淘汰落後和結構調整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艱巨性和複雜性,加強領導,責任到人,全面科學地制定出本地區5年規劃和實施方案,明確重點和進度。各地政府必須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和鋼鐵産業發展政策,嚴格控制鋼鐵工業生産能力,依法把違規項目停下來,堅決淘汰落後生産能力。對有應淘汰裝備的企業,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在能源、水、電供應、流動資金貸款、鐵礦等資源配置以及項目審批等方面採取相應限制措施,促其儘快淘汰。同時,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係,認真解決淘汰落後、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做好人員安置,維護社會穩定。 我們還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早調整、主動調整比晚調整、被動調整對鋼鐵工業造成的損失少,對社會震動小,更有助於鋼鐵工業增長方式的轉變。 目前,鋼鐵工業正處於結構調整有壓力、發展有動力、宏觀調控有政策的有利時機,各地區、各部門要緊緊抓住和利用好這一機遇,採取切實措施保證淘汰落後和結構調整的目標實現,促進鋼鐵工業持續健康發展,進而推動我國儘快由鋼鐵大國實現向鋼鐵強國的轉變。(經濟日報 評論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