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對傳統醫學"盲目的熱情"和"無知的懷疑"都不可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0月26日 08時52分   來源:人民日報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是我國醫學科學的特色和優勢,是國家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就作為醫學而言,互補的特性本應讓中醫和西醫成為聯手的“朋友”,更好地治病救人,而不是誰擊敗誰、誰取代誰的“敵人”。

    世界衛生組織提醒人們警惕對待傳統醫學的兩種錯誤態度:“盲目的熱情”和“無知的懷疑”。

    近日,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毛群安針對有人網上徵集“取消中醫”簽名行為的駁斥,引發廣泛關注。“這樣的簽名行為,是對歷史的無知。”毛群安表示,中醫藥既是我們的國粹,也是我國醫藥衛生領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西醫並重”是我國衛生工作的方針之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新聞發言人隨後表態,斥之為“一場不得人心的鬧劇”。

    然而,簽名行為也暴露出,試圖“否定中醫”的聲音自近代西方科學進入中國以來至今未亡。這再次提出一個問題:我們應當怎樣看待中醫?

    中醫是不是科學? 不同於西醫的“還原論”,中醫是複雜性科學

    “否定中醫”論者的“常規武器”是:中醫藥不是科學,充其量是一种經驗,而經驗往往是靠不住的。而西醫是“科學”,講究證據支持,經得起推敲。

    那麼,中醫藥究竟是不是科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朱清時院士認為,中醫藥是科學,但不同於西醫的“還原論”,而是複雜性科學。

    朱清時長期從事西方科學研究,但對中醫藥一直很有興趣。他在第二屆中國中醫藥發展大會上做的《用現代科學觀看中醫和中國傳統文化》報告,給與會者留下深刻的印象。“20世紀後期誕生的複雜性科學,使現代科學的觀念發生了重大轉變,開啟了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包括中醫藥的科學性的大門。”他説。

    人類研究事物有“還原論”和“整體觀”兩種不同而互補的方法。“還原論”方法,是把系統分解成更簡單的組成部分,研究其性質,據此再用形式邏輯推知其整體狀態。“整體觀”方法,是把系統作為一個整體,研究其整體狀態及其隨時間和各種情況變化而發生的變化。科學在過去幾百年中的大發展,主要使用還原論方法,現在自然界各種簡單系統的規律已大致清楚。當科學轉向研究真實世界的複雜系統本身,才發現許多複雜系統無法用統計的方法簡單處理,還原論方法面臨局限,科學開始重視整體觀。

    西醫研究人體是用還原論方法,找出並消除病源,使人體恢復正常,屬對抗療法。中醫則是整體觀方法,認為人各種功能必須協調和平衡,治病在於調整機體的平衡。西醫注重實體,中醫注重關係。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説,其實是用來描述人體複雜系統的基本形態以及相互之間如何轉化的。“從這一角度講,對此進行研究就成為複雜性科學。很可惜,許多人將這些東西看成是算命的東西。”

    西醫的優勢,在於工業革命後得到了現代科學的支持。中醫的問題,在於沒有與現代科學結合,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古樸的經驗狀態。但是,這些經驗是人類幾千年文明反復實踐證明了的,是科學,但這種科學是複雜性系統內的科學。

    比如牙痛,西醫認為是細菌感染,實驗室診斷可見病原微生物,用消炎藥可以治好。中醫講則是“上火”,用中草藥、針灸等也能治好。因為通過檢查看到病原體,西醫的“科學性”就容易得到認可。但是沒有檢測手段可證明牙痛是上火,於是中醫的“科學性”就容易被懷疑。

    “實際上,中醫的科學性是複雜體系的範疇,不能用簡單的西醫方法去界定,條件還不夠成熟。” 朱清時説,英國《自然》雜誌主編坎貝爾博士曾表示,目前對生命科學的研究局限在局部細節上,尚沒有從整個生命系統角度去研究,未來應當上升到一個整體的、系統的高度,因為生命是一個整體。

    近代名人為何否中醫? 源於“西化”思潮下批判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背景

    “否定中醫”論者攻擊中醫藥時,往往拿嚴復、魯迅等近代文化名人“批判中醫藥”的事情為例。那麼,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中國中醫科學院羅衛芳博士介紹,在上世紀前期,情況確實如此。如嚴復認為中醫缺乏實際觀察和邏輯推理,將中醫藥歸為風水、星相算命一類的方術;陳獨秀的“中醫既不解人身之構造,復不事藥性之分析。……惟知附會五行生克寒熱陰陽之説”;梁漱溟的“中國説有醫學,其實還是手藝。十個醫生有十種不同的藥方,並且可以十分懸殊。因為所治的病同能治的藥,都是沒有客觀的憑準的”;流傳最廣的,要算魯迅的“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或無意的騙子”。

    連曾因病受中醫惠澤、深知中醫藥療效的胡適,在當時中醫界廣遭責難的情況下,沒有為中醫説話。甚至被西醫誤切掉健康右腎的梁啟超也説:“不能因為現代人科學智識還幼稚,便根本懷疑到科學這樣東西。……不能像中國舊醫那些陰陽五行的瞎猜。這是毫無比較餘地的。”

    “其實,這一讓許多人難以理解的現象,更多源於那個時代特殊的歷史背景。”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史文獻研究所所長柳長華教授説,尤其1860年鴉片戰爭後,面對歐美資本主義的強勢入侵,昔日的天朝大國迅速衰落。日本這一西方化的成功範例,更是通過甲午戰爭刺痛國人:中國要擺脫落後挨打,必須“脫胎換骨”,學習西方。

    於是,許多的中國知識分子走上“西化”之路,對中國傳統文化抱著激烈批判與厭棄的態度。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在弘揚“民主”和“科學”的同時,掀起了批判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潮。許多現在看來過激的言行,就在這種“西化”思潮的背景下産生。

    “中醫是醫學,更是文化,它植根于傳統文化的土壤,具有明顯的民族性、地域性、傳承性等特徵。”柳長華説,“因此,中醫不可避免地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批判對象,背後則是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衝突使然。”

    “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啟蒙作用功不可沒,但也要看到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創。”羅衛芳表示,從民國時期的余雲岫“廢止中醫案”、新中國成立初期中醫藥走過“彎路”,到目前的“取消中醫”簽名。可以看出,那時形成的將西方“文化和科學”作為唯一準繩衡量一切的思維模式,不時在中醫藥的發展中投下它的陰影。

    “‘否定中醫’論的本質,是反傳統。”柳長華説,而屢屢發生的根源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失落,西學東漸至今,中醫生存的文化土壤貧瘠了,“這值得我們深思”。

    西醫能取代中醫嗎? 中醫和西醫是聯手的“朋友”,不是誰取代誰的“敵人”

    “否定中醫”論者認為西醫完全可以取代中醫,應當取消中醫。那麼,在西方醫學佔主導地位的今天,傳統醫學真是可有可無的嗎?

    “西醫不可能取代中醫。”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陳可冀院士説,中醫藥有幾千年豐富的臨床醫療經驗,古典醫書1萬冊左右,有效醫方很多,號稱“十萬錦方”,常用中藥1萬多種,在我國衛生保健方面作用巨大,“幾代人都研究不完”。即使西醫發展至今佔據醫學的主導地位,但並不是説所有的病都有辦法,而中醫藥學恰恰在很多方面顯示出獨特的優勢。中醫藥學比較強調宏觀和整體,西醫強調微觀和局部,“兩個互相取長補短,可以更全面”。

    例如,治療冠心病的介入療法,目前冠脈球囊擴張和安裝支架非常普及時髦,但治療後過了半年一年,相當一部分病人冠脈又再狹窄,所以要預防再狹窄。我們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再用活血化瘀中藥,會取得好的療效。經過安貞醫院、同仁醫院、中日友好醫院等多中心臨床研究,證明加用中藥後,可以減少一半的再狹窄,説明中西醫結合治療比單純的中醫和單純的西醫都好。“這方面的例子很多很多。”

    “互補的特性本應讓中醫和西醫成為聯手的‘朋友’,服務於人類健康,而不是誰擊敗誰、誰取代誰的‘敵人’。”陳可冀説,然而,當前在某種程度上,中西醫之間存在著對立的情緒,缺少“應有的寬容”,這“極不正常”。

    隨著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的轉化,西方醫學界正在反思自身的不足。中醫也應有“自省”的精神,比如,在中醫藥“療效”、“安全”性評價方面,推進中醫藥管理體制改革方面等。“我們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陳可冀説。

    那麼,國際主流醫學界又是怎麼看的呢?

    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在190多個會員國間廣泛磋商的基礎上,首次制定了全球《傳統醫學戰略》,指出“傳統醫學是重要的衛生保健資源”,將“幫助會員國制定和實施國家傳統醫學(補充和替代醫學)政策和規劃,酌情將其納入國家衛生保健體系”。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傳統醫學正得到廣泛應用,並對衛生系統和經濟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在非洲、亞洲和拉美,由於傳統醫學的可負擔性和可獲得性,人們廣泛使用。在許多發達國家,基於人們對對抗療法及化學藥品副作用的擔心,以及在對付心臟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方面,補充和替代醫學比之對抗療法的優勢,前者越來越普及。

    世界衛生組織在大量調研中顯然覺察到了對待傳統醫學的錯誤態度,在《傳統醫學戰略》中專門強調,對傳統醫學“盲目的熱情”和“無知的懷疑”都不可取。

    “‘取消中醫’論與我國的國情、民意不相容,與我國衛生工作方針相背離,自然受到絕大多數國人的反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房書亭表示,這也從反面提醒我們,保持好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併發揚光大,在保障人民健康、促進和諧社會構建方面,提高中醫藥的貢獻率。(王淑軍)

 
 
 相關鏈結
· 在社區衛生服務中要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特色與作用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國務院令第374號)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