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積極推動文化産業發展——廣東文化産業調查分析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1月13日   來源:經濟日報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地位和作用。近年來,廣東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不斷完善文化産業政策,積極開拓國際文化市場,取得了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文化産業不斷發展壯大

    經過20多年的努力,廣東文化産業獲得長足發展,産業規模、總量大幅提升,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涌現出一批面向市場、創新發展、頗具經濟實力和社會影響的文化企業和文化産業集團,文化産業已經成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支生力軍。

    一、文化産業已發展成為廣東的一個重要産業門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建設“文化大省”、大力發展文化産業以來,廣東文化産業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從2001年至2004年的統計數據看,廣東文化産業佔GDP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文化産業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提升,已經成為帶動、活躍廣東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文化産業發展壯大的同時,廣東文化消費也得到很大提升,城鎮居民的人均文化娛樂消費從2002年的1386元躍升至2004年的1939.43元。

    二、形成了比較齊全的産業門類。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廣東文化産業從小到大、從弱變強,領域不斷得到拓展,形成了文化服務業、文化産品批發零售業和文化産品製造業3大産業門類。

    三、産業和行業集中度較高。從産業層次看,一方面,佔據文化産業産值的主體是文化産品及服務的製造和銷售的外圍層環節。2004年廣東文化産業中文化産品製造業增加值801.37億元,文化産品批發零售業增加值177.32億元,文化服務業增加值226.74億元,佔當年GDP的比重分別為4.4%、1.0%、1.2% ,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6%、0.5%、1.6%,拉動GDP增長分別為0.8%、0.1%、0.2%。數據表明,對文化産業起重要支撐作用的主要集中在文化産品的製造和銷售環節。另一方面,集團發展、特色發展、領先發展和規模發展的産業主要集中在核心層和外圍層。

    由於經濟基礎等因素的影響,廣東文化産業的分佈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徵。從量上看,珠江三角洲的文化産業量佔67.1%,東西兩翼佔23.8%,山區佔9.1%。從特色發展看,東西兩翼和北部山區,依託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發展文化、休閒娛樂服務業帶動其他各業的發展,逐步呈現出各自發展文化産業的特色和優勢。

    四、民營文化企業成為文化産業發展的一支生力軍。隨著廣東文化産業向民間資本開放的步伐進一步加快,非公資本依法進入文化産業漸成規模。近年來,廣東民營文化企業的單位數比重、投資比重、從業人員比重、營業收入所佔比重等均有大幅提升。據初步統計,2003年全省共有民營文化企業17869個、從業人員24.72 萬人、營業收入5173260萬元、實收資本2123516.7萬元、資産總額4440720.4萬元,主要涉及影視、印刷、演藝娛樂、藝術品經營、旅遊、廣告、會展等10余個行業。

    五、文化産品及服務進出口進一步擴大。2004年,廣東文化産品及服務的進出口繼續呈現穩步增長和擴大發展的態勢。這一年全省海關文化類産品進出口總額435.38億美元,比上年增加78.71億美元,增長22.0%。其中相關文化類産品出口達361.02億美元,進口為74.8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7%。同時,涌現了一批進出口貿易活躍的産業領域和優勢項目。

    六、文化市場健康有序繁榮發展。2004年,廣東有文化市場經營單位18040個,從業人員167751萬人,固定資産原值75.7億元,年實現利潤5.8億元,新創增加值21.8億元,其中文化服務業增加值達226.74億元,比上年增長20.1%,增速高於文化産品製造業和文化産品貿易業1.5個和13.5個百分點。

    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是文化産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近幾年,廣東文化市場的規範管理創新取得成效,形成社會管理文化市場的聯動體系,形成齊抓共管的格局。比如,經過多年的調研、起草和論證,于2005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廣東省文化設施條例》,填補了自1999年《廣東省營業性遊戲機室管理規定》和《廣東省營業性歌舞娛樂場所管理規定》廢止後5年來廣東省省級地方性文化法規的空白,使廣東文化市場的政策和法規進一步建立健全。

    面臨的有利條件及挑戰

    當前,廣東文化産業發展面臨著難得的有利條件。黨中央提出要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這為廣東進一步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從文化産業本身來説,文化産業已日益成為帶動和活躍廣東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因素。2003年全省文化及相關産業所創造的增加值為954.56億元,佔GDP比重為7%;文化及相關産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7.8%,拉動GDP增長1.1個百分點。2004年,廣東文化及相關産業所創造的增加值為1205.43億元,佔全省GDP的比重為6.6%,增加值和從業人員佔全國的比重分別超過20%和10%。數據表明,廣東文化及相關産業的經濟總量已超過“交通運輸和倉儲業”以及“社會服務業”,文化及相關産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升。而且,在廣東,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濃厚氛圍已經形成,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産業發展的整體綜合環境日益成熟。

    不僅如此,廣東已經具備大力發展文化産業所需要的良好的經濟增長條件和深厚的社會資源。一是經濟的高速增長為文化産業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支撐。據統計,2005年廣東GDP達21701.28億元,比上年增長12.5%。與此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保持持續增長勢頭。2005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769.9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4690.5元,比2000年增長28.3%。全省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突破2萬億元大關,達到20267.76億元。2005年,廣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7882.64億元,比上年增長15.0%。2004年廣東人均消費性支出10694.79元,增長11.0%,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8.2%,消費金額首次突破萬元大關。經濟的高速增長,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使文化消費持續攀升,為文化産業發展創造了雄厚經濟基礎和廣闊的市場空間。二是雄厚的科技綜合實力和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為大力發展文化産業提供了良好的綜合條件。近年來,隨著廣東科技綜合實力和創新能力的明顯增強,文化産業的發展規模和增加值、文化設施的建設水平不斷提升。廣東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也使文化大省建設具有對傳統文化資源利用上的廣闊空間。

    但也要看到,當前廣東文化産業仍處於行業升級轉型、規模加速擴張、素質急需提升的發展關鍵期。雖然已具備一定的先發優勢,但也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和矛盾。

    一是文化産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吸納和應用高新技術的能力不強。目前廣東文化産業尚未形成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産業鏈體系,産業在自主創新方面仍顯不足,真正具有核心版權和自主創新的文化産品和服務還比較缺乏。與此同時,文化産業吸納和應用高新技術、新信息的能力也比較薄弱,直接導致難以最終形成擁有獨立知識産權、具有強競爭力的高端産業。

    二是文化産業內部發展不均衡、集約化程度低。2004年廣東文化産業的規模總量已居全國前列,但産業內部的發展卻並不均衡,文化産品製造業佔據明顯的主導地位,而對文化産業的發展層次和整體素質起決定性作用的文化服務業,總體來看發展仍然相對滯後,佔GDP比重僅為1.2%。另外,文化産業經營單位眾多、産業規模普遍偏小、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較低等問題也比較突出。

    三是文化産業生産力在區域發展上不平衡。廣東文化産業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山區、東西兩翼的文化産業發展相對落後。統計表明,佔全省人口40.7%的山區只擁有全部文化産業從業人員的7.5%、固定資産原值的2.5%、營業收入的1.6%。

    著力增強文化産業競爭力

    大力發展文化産業,增強文化産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繁榮文化事業,壯大文化産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全面整合文化資源,提高産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目前,廣東的經濟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的關口。以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促進産業升級,提高産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已成了廣東新一輪發展的迫切需要。增強廣東文化産業競爭力,要充分利用現有高新技術提高文化産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引導高新技術進入文化産業,提高文化産品生産和文化服務手段的科技含量。在數字化裝備、網絡化系統、多媒體技術等領域,要與科研機構協同攻關,發揮科技人才技術作用,挖掘現有文化産業的潛力,力爭在傳統文化産品方面不斷推陳出新,進一步生産大量的、能夠充分滿足現代人精神需求的現代文化産品。同時,要著力形成文化産業規模效應。目前文化産業競爭力不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産業集中度不夠,實力強的文化産業集團還比較少,豐富的文化資源尚未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無法形成強有力的文化品牌競爭優勢。因此,要根據區域經濟特點和文化資源的集中程度以及産業鏈的關聯效應,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拓展發展空間,改善投資環境,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和文化品牌。

    二、加快文化産業基地建設,合理規劃文化産業佈局。

    1、搞好文化産業區域佈局,發展各地優勢文化産業項目。在文化産業相對發達的地區,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群、産業帶,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企業集團;在文化産業相對薄弱的地區,要集合力量嫁接國內外科研成果和專利技術發明,發展一批文化名牌産品、一批文化企業集團和一批文化支柱産業,形成特色鮮明,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的文化産業門類。同時,實行內外並重發展的方針,著力發展一批文化內涵豐富、附加值高的産品。要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增強原創能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創作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文化産品。要加大投資,擴大增量,建設一批現代化程度高的文化企業,從而實現文化資源的最優配置,擴大文化資源的效用。

    2、合理規劃産業結構和産品結構佈局。在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區建立以新聞出版業、廣播影視業、文化藝術業和文化旅遊業等支柱産業為核心的完整系統的産業門類,大力培育發展文化要素市場,重點扶持一批優勢文化産業,建立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骨幹企業集團,探索建立文化創業園區,建立一批優勢文化産業群,大力發展文化産業帶。

    三、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1、建立健全文化市場管理服務規章。要堅持行業發展的繁榮與規範並舉,培育良性互動的文化市場環境。要加快制定出符合全省文化産業發展需要的相關法規和實施細則,在繁榮文化市場的同時,加大執法監管力度,構建文化市場管理的信息網絡體系,嚴厲打擊盜版,切實保護知識産權,抵制各種商業欺詐行為,加強對非法經營活動的清查整治和依法取締,保證文化市場的健康繁榮發展。

    2、建立健全市場仲介機構和行業組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行業協會與社會仲介組織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要促進文化行業協會發展,使之建立健全行業自律機制,另一方面要積極鼓勵建立文化仲介機構,使之向規模化、網絡化、品牌化、規範化方向發展。同時,推動其在發揮引導、協調、組織、監督和管理方面的作用。儘快出臺相關管理條例,規範發展文化仲介組織,比如建立經紀機構、代理機構、仲裁機構等文化仲介組織,培養發展經紀人隊伍。

    3、研究建立文化産業統計指標體系和調查核算制度,為文化産業發展提供信息支撐。有關統計部門要與文化事業單位和文化産業機構密切合作,建立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統計信息交流平臺,儘早健全文化産業統計指標體系和調查核算制度,及時準確地開展文化産業統計核算數據分析研究,為制定文化産業發展規劃提供依據。

    四、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文化産業人才培養工程,建立健全文化産業人才培養機制。

    國內外實踐表明,日趨激烈的人才競爭將成為奪取文化産業未來制高點的決定因素。目前,人才緊缺是制約廣東文化大省建設的一個重要因素,這表現在:一是缺乏文化管理經營人才。二是文化人才的數量和比例的絕對值偏小。三是文化人才的教育培養沒有形成體系。廣東現有高校和科研院所有關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專業學科不足,人才專門化的培養還有待擺上議事日程。全省適應多種産業融合需求的文化資本運營人才,文化經紀代理人才,數字藝術軟體、網絡遊戲開發等人才供不應求。因此,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文化産業人才培養工程,著力培養和引進文化經營管理人才和科技創新人才。既要培養出類拔萃、德藝雙馨的文化專業人才,又要培養熟悉藝術、有較高創新意識和文化品位,懂市場運作、有較高經營管理才能和依法辦事能力的文化産業高級複合型人才,為文化産業可持續發展積蓄人力資本。(廣東省社會科學院 廣東省文化産業研究中心 調研課題組 課題組組長:謝名家 成員:單世聯 謝石南 謝翔 荊琳 陳靜)

 
 
 相關鏈結
· 首屆中國中部(武漢)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圓滿結束
· 文化産業成為廣西與東盟國家交流與合作重要載體
· 首屆中部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開幕 陳至立出席
· 第三屆中國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推介活動展開
· 上海文化産業發展迅速 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5%
· 中國與東盟國家文化産業人才培訓和合作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