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互動>> 權威訪談
 
水稻生産這場硬仗怎麼打?——專訪農業部廖西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3月19日   來源:農業部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目前,正值春耕生産時節,國家統計局又傳來了好消息,據最新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糧食産量已達到9949億斤,首次實現了從1985年以來糧食生産的連續三年增産,其中水稻較2005年增産60多億斤,這不禁使大家深受鼓舞。但是喜獲豐收的同時,也有數據表明,近年來,我國水稻總産在糧食總産的比重逐年下降,稻穀供給總量已呈現出偏緊態勢,再加上受天氣等因素影響,今年糧食生産的任務將更為艱巨,這已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關注。目前,水稻生産已陸續進入播種育秧階段,今年暖冬等反常氣候將會給水稻生産帶來怎樣的影響?具體應該採取哪些防範措施?2007年水稻生産能否實現穩定增産?針對這些問題,本網記者在日前召開的“農業部水稻專家指導組工作會議”期間,獨家專訪了農業部水稻專家指導組組長、國家水稻研究所副所長廖西元。

  水稻是糧食的硬通貨  供求緊平衡狀態應高度關注

  記者:據了解,目前國家高度重視今年水稻生産問題,農業部也在下大力氣徵求各方意見,期望能尋求到促進水稻增産增效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請問,為什麼水稻生産再次成為國家關注的焦點?它對確保當前國家糧食安全具有怎樣的意義?

  廖西元:水稻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是糧食安全的基石,擔當了國家糧食安全的第一重任。在我國糧食作物中,它佔有38%的比重,居首位,而且它的消費量佔到口糧消費總量的59%,我國有65%以上的人口以水稻為主食,由此可見,如果我國水稻生産出現任何大的波動,都會直接威脅到我國口糧安全,引起社會動蕩,因此國家高度重視水稻生産工作。

  還有一個更為關鍵的原因是,水稻是糧食的硬通貨,是糧食氣候的晴雨錶,歷史證明,我國的幾次糧食波動都與水稻生産有直接關係。目前,我國水稻已經出現了供求緊平衡狀態,從2003年開始水稻生産就一直處於恢復性、産不足需的狀態。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稻穀的消費總量穩定增長,2005年國內稻穀的消費總量較1980年增長了41.3%。水稻消費的持續上漲,與目前我國水稻種植面積持續下降和單産徘徊的現狀,導致了我國水稻供求關係一直處於一種脆弱的平衡狀態,因此,水稻生産會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另外,近年來,由於受氣候等因素的影響,給糧食生産帶來了越來越大的挑戰,水稻生産的任務艱巨,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糧食安全的關鍵問題在於解決波動  途徑是建立長效機制

  記者:您認為當前我國水稻生産的全局性關鍵問題是什麼?


  廖西元:對於糧食安全,我認為不能僅停留在“量多量少”的認識,更為重要的本質原因應該是波動。從1984年開始,我國糧食出現了三次巨大波動,實踐證明,我們有能力解決糧食總量供給問題,但尚無能力解決波動過大問題,始終走不出糧食“多了多少了少,少了少多了多”的怪圈,基層將其描述為“糧少辦法多,糧多辦法少”。因此,我們要想實現糧食生産連續四年增産這個目標,就必須找到平穩發展糧食的著力點,解決好糧食波動問題。

  我國糧食生産的波動,主要是由於過去對産區和銷區缺乏宏觀層面有效協調和利益銜接,産區和銷區在發展糧食生産上“進退同步”,造成“峰谷疊加”。我認為,解決波動問題最關鍵的是要建立長效機制,其中最核心的則是要建立保護糧食主産區和農民種糧積極性的長效機制。具體而言,宏觀層面上,國家要保護好糧食主産區的積極性,在給予政策傾斜的基礎上,要更多地採用財政補貼、獎勵激勵等經濟手段,構建起産銷銜接的機制,使得糧食産銷區進退有序,並扶持産區通過産業化發展將糧食生産發展成主導産業,將糧食辦成可贏利的産業,實現産區種糧有效益的目標;微觀層面上,要保護農民的積極性,根本措施也是要使農民種糧有效益,種稻有效益,“使農民種糧划得來”。大量的實地調查表明,種稻收益差距的80%以上來自於面積的差異,不到20%來自於産量的差距,因此,國家最根本的措施是要促進農民的規模經營。對於規模經營要以發展的眼光、寬闊的視野來對待,它不是狹義的土地承包權的扭轉,而是在維持承包權的基礎上,採用租賃式流轉、股田制流轉、環節性流轉、季節性流轉等模式,實現技術、勞務、管理等方面的規模經營。

  “法要適合種、種也要適合法”

  記者:現在大家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是,一方面我國水稻生産採用的品種越來越優良,科研上也已經攻破畝産800公斤大關,而現實卻是全國水稻畝産仍一直徘徊在400公斤左右,請問,産生這種點面巨大差距的癥結在哪?如何突破我國水稻單産上不去的現狀?

  廖西元:目前,我國農業生産正處於技術變革期,正在由傳統的精耕細作向輕簡化栽培變革。出現單産上不去的現象,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沒有很好實現良種良法的配套,好的品種沒能很好地在普通老百姓的田上發揮出高産水平;二是由於農技推廣體系弱化,良法入戶率、到田率、到位率不高;三是農民種植趨勢傾向於輕簡化,但有的品種與這種耕作方式不配套。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要做到“法要適合種、種也要適合法”,也就是良種要有良法配套,同時育種也要逐漸符合農民輕簡栽培的方式,做到良種良法相互適應、相互配套。同時,要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加速成果轉化,大幅度提高實用技術的入戶率、到田率、到位率。

  “手把手、面對面”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農技推廣方式

  記者:目前我國水稻先進生産技術很多,但是技術到位率和入戶率並不是很理想,請問如何能使先進技術在生産中真正發揮實效,讓農民接受並使用這些好的技術?

  廖西元:
解決“最後一公里”,提高科技入戶率和到位率,關鍵要解決三個問題。

  一是隊伍建設,要有人打仗,技術傳播關鍵還是要靠基層農技人員。

  二是改變現有推廣方式,從現實來看,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還是“手把手、面對面”的傳授技術方法,要重點抓住核心戶,逐步形成“專家帶大戶、大戶帶小戶、農戶幫農戶”的模式。同時,要強化示範體系建設,形成“縣有示範片、鄉有示範方、村有示範戶”的構架,實現技術指導員不出縣鄉、農民不出村組就能看到技術示範的效果,讓農民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做得好。最後,就是要重視技物結合,構建專業化、社會化的服務體系。物的給予一定要與推廣的技術相結合,補貼不能簡單化。只要我們的技術服務好了,農民就會“聽農技員的話、購農技員的種、買農技員的藥”,這是農民的心聲啊!

  第三就是要改革農技推廣的機制,其中最核心是評價機制,要建立一個以農民為評價主體、以農民滿意為最高評價目標的評價機制。只有農民滿意了,我們的農技隊伍才有存在的基礎和前提,才會在改革的大潮中佔有一席之地。

  今年水稻生産要抓好四大環節

  記者:今年的暖冬氣候和日前東北暴雪等特殊天氣將對今年水稻生産産生怎樣的影響?您有哪些具體的技術建議?

  廖西元:
現實已經産生影響的是,暖冬已經造成南方稻區蟲源基數高於往年,病蟲害發生風險加大,因此一定要在水稻生長期作好病蟲的預測預報。同時,西南稻區已經出現春旱,這會給播種造成影響,對此專家組已給出了技術指導意見。北方因日前出現的大雪天氣,可能會導致作物的終霜期推遲,影響水稻育秧,這將會對後期生産産生影響,要引起高度重視,保溫育苗要搶時間,為後期農事爭取主動。

  目前水稻生産上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品種多亂雜;二是秧苗素質不高;三是雙季稻穗數不足、部分中稻(一季稻)出現倒伏;四是冷、熱害等重大氣候災害的發生趨於頻繁,造成産量損失加重;五是重大病蟲害呈加重發生之勢,稻瘟病、稻飛虱、螟蟲近年來連續暴發,條紋葉枯病呈蔓延之勢。對於今年水稻生産,我認為應抓好四大環節,即培育壯秧、合理密度、防治病蟲害、避災減災。其中,最重要的環節是要培育壯苗,“禾好一半谷”,要大力推廣旱育秧技術,並採取稀播秧。早晚稻重在增加密度,以穗數增産,江西提出的“多用一斤種,增收百斤糧”值得借鑒;中稻重在發揮大穗優勢,要增施有機肥,適當減少分蘗肥,增施穗粒肥,要擱田到位防倒伏,通過提高穗重增産。病蟲害防治上,在強化病蟲預測預報的基礎上,做到對症下藥、適時用藥,特別要把好“三關”,就是藥物浸種、施好送嫁藥、破口期綜合用藥。還要通過合理調整播插期,避開高、低溫危害。

  記者:今年水稻專家指導組將重點開展哪些工作?

  廖西元:
今年農業部水稻專家指導組將重點開展三項工作:一是開展技術指導。主要是在南方早稻、中稻和雙季晚稻以及北方一季稻生産的關鍵季節,及時提出生産技術指導意見,指導各地水稻生産管理。同時,要分區分片組織專家組成員開展巡迴指導活動,分析水稻生産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技術建議;二是開展專題調研。結合專家日常工作、主持的科研和推廣任務,圍繞全國水稻生産和區域水稻生産中帶普遍性的難點和熱點問題,及時提出應急方案和工作建議,供相關部門參考;三是組織開展技術評價。我們將對當前生産上已採用或擬推廣的水稻生産技術,進行調查、分析和研討,評價技術推廣應用現狀、發展潛力,提出可供農業部發佈的主推技術。 (作者:白玲)
 
 
 相關鏈結
· 2007年水稻生産將著力推廣八項實用技術
· 2007年全國水稻生産將著力推廣應用八項實用技術
· 安徽省將安排2500萬元增補水稻示範農戶
· 2007年雜交玉米和雜交水稻種子供應充足
· 農業部:高度重視水稻生産 實現糧食長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