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30日15時,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就“完善環保標準,推進環保工作”與網友在線交流。
[網友 論壇常客]去年太湖等水域藍藻大面積爆發,今年是否會重演去年的景象?在太湖、巢湖等湖泊治理上,政府部門採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吳曉青]大家都很關心去年太湖藍藻爆發之後的情況。根據近期我部組織專家初步分析的結果來看,太湖目前水質處於劣五類,營養狀態為輕度至中度富營養狀態,水體已形成“藻型生境條件”,意思就是藻類生長的條件、環境都具備了。劣五類就是地表水環境質量當中最差的。我們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一共是五類,一類水是最好的,五類水是最差的。一些主要污染物都超過了五類,我們就把它叫做劣五類。我們有一個水質標準,比如這個水裏面氮磷、COD、懸浮物、重金屬等很多指標。
[主持人]哪些區域的水是比較好的?
[吳曉青]遠離城市的一些地方水質都比較好,比如自然保護區、水源涵養區等,比如三江源、黃河源頭,水質都是好的,都是屬於一類水。我們國家有些湖泊水質也是比較好的,人為活動干擾比較少的地方,水質還是比較好的。但是一類水水質在我們國家已經很少了,不多。所以要敲響警鐘。
剛才説到“藻型生境條件”已形成,這是污染長期積累形成的生態結果。太湖湖體內營養鹽濃度長期全年在較高水平波動,即使完全切斷外源污染,只要溫度、水流、光照等條件適宜,藍藻水華仍會大規模暴發。專家們認為這已經是一個常態,而非異常狀態。這一現象即使在採取非常嚴格的治理措施的條件下,仍會延續三至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種狀況短時間內難以改變。目前,南太湖問題比較突出。去年11月,浙江湖州市曾因為藍藻水華影響了供水,今年1至3月,衛星遙感監測均發現該區域出現藍藻水華。
自無錫供水危機後,地方各級政府為落實國務院領導同志在太湖召開的湖泊污染防治座談會的要求,主要採取了以下幾方面措施:一是加強組織領導,落實治污責任;二是加強立法,建立流域法規體系;三是提高環境準入門檻,加強污染源監管;四是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污染治理力度;五是提高藍藻水華應急處理能力,確保飲水安全。
總的看來,太湖、巢湖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不可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湖泊治理的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採取一系列對策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藍藻水華造成的不利影響,確保實現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兩個確保”的要求。我部將繼續高度關注太湖、巢湖流域藍藻水華動態,督促地方繼續落實各項措施,做好這項工作。我們每天都進行監測,通過人工監測、自動監測,包括衛星遙感監測。
點擊進入本次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