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0日(星期四)15時,海關總署總工程師兼科技發展司司長、國家電子口岸建設協調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李小剛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就“加強電子口岸建設 幫助企業應對金融危機”進行現場解讀並回答網民提問。
[主持人]您剛才提到的電子口岸的功能,比如提高管理,在降低通關上的成本。網友“晚間新聞”問,我想知道電子口岸在提高政府管理效能、改善通關環境、降低貿易成本等方面起到了什麼作用?我們知道這個電子口岸肯定會對效率有所增加、成本有所降低,那到底起到什麼作用能不能詳細給我們談一談呢?
[李小剛]我可以講這樣一個例子。1997年到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大家都記憶猶新,當時我們國家的外匯儲備還是比較低的,海關當時有自身的信息系統,但是並沒有和外匯管理局聯網,外匯管理局當時發現我們的外匯在不斷地流失,同時也發現外匯流失的原因是一些不法分子用欺騙的手段以付貨款的名義套取外匯,使外匯流往境外。在這種情況下,1998年的時候我國外貿順差是435億美元,而外匯的順收僅僅是47億美元。換句話説,外貿有這麼大的順差而外匯的順收僅僅只有很少的一點兒。這也很強烈地説明了一個問題。
為了解決外匯流失、騙匯的問題,海關總署和外匯管理局聯合開發了進口付彙報關單聯網核查項目,這個項目是把海關報關單的電子數據傳輸到外匯局,採用電子底賬加聯網核查的方法,企業過來再説要對外付匯,就要看你是不是真有出口,如果真有出口就給你付匯,如果沒有出口就説明你是在欺騙。應該説採取了這樣的方法以後非常有效地打擊了騙匯活動。
1999年的時候當年外貿順差是292億美元,外匯順收以後達到235億美元,外貿順差與外匯順收趨於平衡,由此可見應用項目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時任的朱鎔基總理也大加表揚説管住了外匯的流失。這也確實是一個很有效率的項目。這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當然還有一些通過口岸多個部門之間的聯網,使得口岸的通關效率大大提高,降低了企業成本,提高了企業國際競爭力的例子是很多的。
>>>>>>>點擊進入本次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