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記者 趙承、劉剛、萬一) 民有所呼,必有所應。3月5日9時許,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針對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提出了一項項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歸納政府工作報告字裏行間的這些惠民政策,一個新的民生“清單”躍然眼前。
這個“清單”,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繪就了人民美好生活的新藍圖。
免費“清單”:政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提供的新福利
在人們越來越覺得動輒需要花錢的今天,一些公共服務方面的免費政策成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引人注目的一個亮點:
——在去年農村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基礎上,從今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義務教育學雜費。我國在確立義務教育制度22年後,首次在全國範圍內普遍實行真正意義的免費義務教育,具有劃時代意義。
——具有公益性質的博物館、紀念館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今明兩年內全部向社會免費開放。
——加大對艾滋病、結核病、血吸蟲病等疾病患者免費治療力度。
30年改革開放使我國國力增強,“吃飯財政”正在向公共財政轉移,免費公共服務成為可能。全國人大代表彭富春説,“免費”這個久違的字眼今後將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在公眾的生活中。
生活保障“清單”:面向全體人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
即使最貧窮的人,也應該在吃、穿、住、用、行、醫等方面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這是人民政府的責任。政府工作報告在這些方面提出的基本保障措施是面向全體人民,尤其是面向中低收入群體,體現了公平的精神:
——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用來解決城市低收入群眾住房困難。增加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應,通過多種途徑幫助中等收入家庭解決住房問題。佔社會大多數的中低收入家庭有望在這些政策的保障和幫助下“住有所居”。
——堅定不移地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及時完善和落實對低收入群眾的補助辦法,增加對生活困難群眾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補貼,確保他們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價上漲而下降。
——在中西部地區農村實施住院分娩補助政策。此舉將提高孕産婦住院分娩率,降低産婦死亡率。
——提高企業職工工資水平,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
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收入人群的保障主要通過市場解決。貧困群體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不可能自然獲得增長的福利,他們的保障需要政府擔起責任。全國人大代表劉建明説:“從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看出,面向人人的基本生活保障,更多的是要關注那些收入不高的群體。”
投入“清單”:國庫的錢更多花到百姓身上
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等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今年國庫的錢更多地要花到這些百姓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地方。政府工作報告列出了2008年民生投入的“清單”:
——中央財政安排“三農”支出5625億元,比上年增加1307億元。這個增長的幅度歷史罕見。
——中央財政用於教育的投入,由去年的1076億元增加到1562億元。
——為了支持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中央財政將安排832億元,比上年增加167億元。
——加快保障體系建設,中央財政安排2762億元,比上年增加458億元。
——中央用於廉租住房制度建設的資金68億元,比去年增加17億元。
“什麼叫執政為民?你從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大投入的方向就可以得出清晰的答案。”全國人大代表馬宗林説,這些實實在在的投入,讓人們真切地感受到百姓的事,就是政府的事,這意味著老百姓的難事將得到實實在在的解決。
更高標準的“清單”:預示著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黨的十七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從政府工作報告的有關措施可以看出,與百姓生活相關的標準有著明顯的提高:
——在全國農村全面推行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用兩年時間將籌資標準由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100元。這對於農民看病就醫而言,無疑是一個福音。
——適當提高扶貧標準。
——重點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與經濟增長和物價水平相適應的救助標準調整機制。
——從今年1月1日起,再連續三年進一步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
——適當提高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標準。
——擴大實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範圍,提高獎勵扶助標準。
——今年要完成7700多項食品、藥品和其他消費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制訂修訂工作。這無疑是歷史上大規模的標準制訂修訂,它的目標是國際標準。
提高衡量生活水平的標準,隨之而來的將是生活的改善。全國政協委員呂建中説,“特別是現在,一些人擔心物價會持續走高,政府工作報告中一些關於民生標準的提高,可以讓中低收入群體和困難群體疏解對物價的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