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27.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哪些突出矛盾和問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3月19日   來源:國務院辦公廳

    溫家寶總理在《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這主要是:

    一、 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不足。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增速從2008年下半年起明顯下滑,到2009年第一季度下降到谷底,但從2009年第二季度起扭轉了下滑趨勢,開始逐季回升,走出了一個標準的V字形反轉,在全球率先實現經濟形勢總體回升向好。但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仍然不足。因為經濟的回升主要是依靠政府實施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等政策發揮作用的結果,而社會投資意願尚未明顯跟進,居民消費後勁亦感不足,進一步擴大內需難度加大,而外需的萎縮和低迷狀態又難以在短期內改變。

    二、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矛盾突出,結構調整難度加大。目前,總體上説,我國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我國已有近200種産品的産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卻很少。在出口産品中,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品牌尚不到10%。由於我國出口産品大量是貼牌産品,處於國際産業分工價值鏈的低端,附加值很低,導致利潤大量流失。據統計,在我國出口的通訊、半導體、生物醫藥和計算機等高新技術産品中,外國公司獲得授權的專利數佔到90%以上。在新興産業發展方面,我國總體上也缺乏核心技術和領軍人才。與此同時,我國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問題嚴重,而淘汰落後産能和兼併重組又面臨就業壓力大、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制約。不僅一些傳統産業仍在盲目擴張,而且一些新興産業也出現重復建設傾向。

    三、就業壓力總體上持續增加和結構性用工短缺的矛盾並存。一方面,從勞動力供求總量看,一定時期內仍處於供大於求的局面,城鎮新成長勞動力和高校畢業生的規模很大,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任務也還很大。另一方面,在就業上又存在著一定的結構性供不應求的用工短缺情況。2010年新春伊始,珠三角、長三角等沿海地區就出現了“用工荒”問題。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近期調查,東部沿海地區有70%被調查的企業存在“用工荒”。這一來是因為經濟回升向好,企業特別是沿海外貿企業的訂單增多,因此用工需求旺盛,更需要具有一定經驗和技能的熟練工、技術工;二來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自身對工作選擇、生活待遇、未來前途等有了新要求。這就使得用工需求方與勞動供給方二者出現不匹配。

    四、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基礎不穩固。一來,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抗災能力不強,農業生産受氣候變化的影響還很大;二來,農業科技推廣等社會化服務的基層體系尚不健全,其對農業生産的支撐不足;三來,糧食連續6年實現增産,糧食生産基數不斷提高,農業種養的比較效益又偏低,農産品價格下行壓力亦較大,糧食持續增收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難度都在加大;四來,農村各項公共事業的發展還很滯後,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也使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一些值得關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如保護耕地問題、保障農民權益問題、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等。

    五、財政金融領域潛在風險增加。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我國及時、果斷地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全面實施並不斷完善一攬子計劃,有效擴大了內需,很快扭轉了經濟增速明顯下滑趨勢。但與此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財政金融風險。2009年,貨幣信貸超常增長,人民幣新增貸款高達9.6萬億元,同比多增4.7萬億元。這對房地産等資産價格上漲和滯後的消費物價上漲産生了很大壓力。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迅速發展,潛伏的財政信用風險不容忽視。

    六、醫療、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會管理等方面的突出問題亟待解決。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我國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也是我國社會矛盾凸顯期。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任務還很艱巨。據新華網、人民網2010年“兩會”前夕分別所做的民意調查顯示,醫療衛生、教育公平、調控房價這“三難三貴”問題(看病難、看病貴,上學難、上學貴,買房難、買房貴)仍被選入前十大熱點問題,其中,特別是房價過快上漲問題從來沒有像2010年這樣備受關注。同時,收入分配差距過大也被選為前十大熱點問題,而且在新華網調查結果中還被列為榜首。調查認為,我國目前絕大多數居民並不是沒有消費意願,而是收入分配差距過大,一些居民收入水平較低,消費能力不足。另外,戶籍改革、養老保險、反貪反腐、司法公正、民主監督、網絡問政等社會管理方面的問題也受到廣大網民的高度關注而被選為前十大熱點問題。

    我們必須全面、正確地判斷形勢,決不能把經濟回升向好的趨勢等同於經濟運行的根本好轉。要增強憂患意識,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努力化解矛盾,更加週密地做好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的準備,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動權,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