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企業>> 行業信息
 
06年上半年全國鄉鎮企業經濟運行情況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8月1日   來源:農業部網站

    今年上半年,全國鄉鎮企業平穩發展,經濟總量較快增長,經濟運行質量穩步提高,外貿出口穩定增長,對“三農”的貢獻更加突出,實現了為“十一五”規劃的順利實施開好頭,起好步的目標。

    一、基本情況和主要特點

    1.主要經濟指標平穩較快增長,運行質量總體良好。據農業部鄉鎮企業局統計,上半年累計完成增加值27331億元,同比增長12.51%,增幅比上年同期略有回落,但從今年前幾個月的經濟運行軌跡看是呈逐月上升的趨勢。一季度增加值同比增長12.11%,4月份增長12.16%,5月份增長12.32%,到了6月份增幅達到了上半年最高值12.51%。在各行業中,工業仍佔主導地位。上半年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19569億元,同比增長12.92%;累計完成工業總産值89902億元,銷售産值85704億元,産銷率達95.32%,與上年同期持平,工業産銷銜接良好。半年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19698億元,同比增長12.81%;利潤總額6523億元,增長12.96%;上交稅金2674億元,增長13.48%。營業收入、利潤和稅金等反映經濟效益的指標增幅均快於生産指標,表明總體經濟運行質量在穩步提高。

    2.規模工業對鄉鎮工業的支撐帶動作用顯著,農産品加工業持續快速發展。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企業)累計實現增加值11996億元,同比增長16.35%,比規模以下工業增幅快8.47個百分點,佔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61.3%。規模工業實現銷售收入52536億元,同比增長16.33%;實現利潤2876億元,同比增長15.87%;上交稅金1185億元,同比增長16.74%;出口交貨值8802億元,同比增長18.89%,佔全部鄉鎮企業出口的77.2%。規模工業各項指標的增長速度均大大高於鄉鎮企業平均增幅4個百分點左右,同時佔鄉鎮企業的比重不斷提升。規模以上骨幹企業所具有的較強競爭優勢和輻射帶動能力,成為鄉鎮企業經濟增長的重要基礎,推動著鄉鎮企業整體向前發展。

    近年來,各地把加快發展農産品加工業作為調整鄉鎮企業産業結構的大方向,積極引導鄉鎮企業農産品加工業依靠資源優勢,突出綠色品牌,農産品加工業呈現快速增長的好勢頭。今年上半年,全國鄉鎮規模以上農産品加工業完成增加值3718億元,同比增長16.65%;其中食品工業(包括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和飲料製造業)增加值1153億元,同比增長16.70%。農産品加工業增加值佔規模工業的比重達到31%,成為鄉鎮工業的主要行業和重要增長點。

    3.外貿出口保持穩定增長。上半年,全國鄉鎮企業累計完成出口交貨值11416億元,同比增長18.03%,增幅同比提高近2個百分點。雖然今年出口的外部形勢比較嚴峻,天津、黑龍江、陜西、新疆等省市出口增幅較低,山西、貴州、雲南等省甚至出現負增長,但出口大省江蘇、浙江、廣東、山東等省的出口一直保持較快的增長,此外,出口量相對較小的重慶、江西、海南等省市今年以來一直保持快速增長勢頭。由於主要出口省份相對比較穩定,從而保持和帶動了鄉鎮企業出口的快速增長。

    4.以第三産業加速發展為標誌,鄉鎮企業産業結構調整出現好的開端。今年上半年,鄉鎮企業中的第三産業累計實現增加值6012億元,同比增長13.51%,第三産業增加值佔鄉鎮企業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1.8%上升到22%,提高0.2個百分點。第三産業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穩步推進,農村面貌得到很大改觀,城市居民利用節假日到郊區及周邊地區農村“吃農家飯,住農家院,觀自然景,賞民俗情,享田園樂”已成為市民非常喜歡的一種休閒度假方式,也有不少退休的老年人較長時間租住農家院避暑休閒,從而帶動了農村第三産業的發展。北京市郊區目前已有民俗旅遊接待戶2.4萬戶,從業人員5萬多人,年旅遊收入突破10億元。今年五一黃金周該市旅遊接待戶共接待遊人103萬人次,獲收入8000多萬元。類似北京的情況,在山東、江西、重慶、四川、雲南、陜西、新疆等省區發展的都很快,並且收益普遍不錯。

    隨著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農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能力不斷提高,商務部在農村推出“千鎮連鎖超市”和“萬戶放心店”工程,以此推動農村商業的發展。上海、浙江、江蘇、山東、廣東等沿海發達省市很多企業家不失時機地把資金投向商業等第三産業,使農村,特別是小城鎮的消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農村商業出現繁榮景象。浙江省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目前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增幅與城市的差距由上年的3.5個百分點縮小到0.3個百分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郊區鄉鎮的商店與市內商業配送中心形成連鎖超市,大大改善了農村居民的購物環境,提升了消費水平。

    5.就業狀況有所改善,勞動者報酬較快增長,農民工資性收入不斷增加。今年上半年,全國鄉鎮企業凈增就業224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6萬人。由於在去年全國有投資50萬元以上的項目就有20多萬個,今年上半年有半數以上的項目已建成投産,這些企業新招收就業150多萬人。上半年新增就業超過10萬人的有山東、江蘇、浙江、河南、河北、遼寧、四川、重慶、湖南、江西等省市,就業的總體情況比較穩定。北京市順義區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再就業工作的意見》,明確了目標任務,制定了就業政策,今年1—5月,全區鎮村企業共解決本地勞動力就業7256人,其中“4050”人員就業3009人,就業狀況好于上年。

    上半年,鄉鎮企業累計支付勞動者報酬6120億元,同比增長9.4%,初步測算(按農業人口9.75億人計算),農村居民人均從鄉鎮企業獲收入627元,同比增長11.2%,增加63元,佔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達到34.7%,比上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

    二、支撐鄉鎮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分析上半年鄉鎮企業較快平穩發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的出臺和宏觀環境的改善促進了鄉鎮企業發展。鄉鎮企業的發展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密切相關,全國經濟形勢好,鄉鎮企業發展速度就快,運行質量就好。近兩年,國家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擴大就業和發展農産品加工業,鼓勵支持個體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大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的支持力度,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加快環渤海經濟圈、京津冀城市帶經濟發展,促進泛珠三角經濟區經濟合作等區域發展戰略和措施,這些政策措施為各地經濟結構調整和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外部動力和有利的市場環境。各地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科學發展的意識和機遇競爭意識進一步增強。地處長三角的江蘇鄉鎮企業起步早,經濟總量和發展水平一直在全國處於前列,2004年,江蘇省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各地各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環境,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在發展生産力、繁榮市場、解決勞動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企業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民營經濟增加值已佔全省GDP的45.1%,對經濟增長的份額逐年提高。浙江實施小企業成長戰略,對有發展前途的成長型小企業採取措施重點扶持,起到很好的效果。河南企業規模總體較小,規模以下工業企業佔全省98%,但實現的增加值卻佔全省35%,從業人員佔61%,而這些小企業91%是鄉鎮企業,95%的從業人員在鄉鎮企業。對此,河南省統計局在一項調查報告中評價説:“規模以下工業已成為縣市財政收入的重要支柱,是企業滾動發展的基礎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方面,規模以下工業在全省經濟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各地區採取的各種積極有效措施促進了鄉鎮企業發展。

    (二)固定資産投資和出口的持續增長拉動鄉鎮企業的發展。鄉鎮企業固定資産投資已連續兩年突破1萬億元,兩年間新增投資50萬元以上企業有50多萬個,這些企業的建成投産為鄉鎮企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強了發展後勁。另外,15.4萬個出口企業的出口額已佔工業總産值的10%以上,並且出口額每年保持近20%的增長速度,成為拉動鄉鎮企業發展的重要一翼。

    (三)産業集群的不斷壯大,帶動了鄉鎮企業總體水平的提高。近幾年,鄉鎮企業在專業村、産業鎮、工業園區的基礎上,各地以特色産業為主體,以骨幹企業為龍頭,與産業鏈相配套的大量企業不斷聚集,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區域競爭優勢産業集群。目前,全國鄉鎮企業各類園區有近3萬個,入園企業136.8萬家,園區實現增加值已佔鄉鎮企業增加值的20%。在浙江,由産業集群構成的區域特色塊狀經濟已成為展示該省工業化水平的一張品牌,同時也為打造先進製造業基地奠定了紮實基礎。目前,浙江有年産值超億元的産業集群601個,其中10億元以上的285個,100億元以上的37個,這些産業集群共涉及28個工業部門。在山東沿海的青島、威海、煙臺等城市,水産品加工、蔬菜和水果等農産品加工已具有相當規模,成為我國對日、韓等國農産品出口的基地。在煙臺到龍口之間連綿18公里的路邊種植幾十萬畝的葡萄,吸引了長城、張裕、王朝等著名葡萄酒生産企業來此投資辦廠,初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産業鏈,當地農民也從中受益。在河北昌黎縣,釀酒葡萄種植面積僅10萬畝,卻引進了數十家葡萄酒廠,其創造的經濟效益佔該縣經濟總量的70%,對振興縣域經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類似浙江、山東、河北的情況,其他地區也都有大量各具特色的産業集群。鄉鎮企業産業集群化趨勢已成為帶動鄉鎮企業增長的骨幹力量,同時帶動了小城鎮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加快農村城鎮化步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産業結構調整方面,突出了農産品加工業、依託優勢資源的特色産業、傳統的優勢産業和勞動密集型産業,為鄉鎮企業持續健康發展找到了新的切入點。

    (四)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不斷完善推動了鄉鎮企業發展。去年農業部出臺了《關於加快鄉鎮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以後,各地結合鄉鎮企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普遍開展了以融資擔保、科技對接、人才培訓、創業輔導、行業協會、信息網絡等為主要內容的服務體系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取得了豐碩成果。北京市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多的優勢,與企業展開科技對接,實施“彩虹工程”四年來,鄉鎮企業累計引進開發新産品879項,其中國內先進水平以上項目512項,新産品投入資金42.9億元,新增銷售收入105.6億元,新增利稅14.79億元。通過實施“彩虹工程”,促使企業經營者科技創新意識顯著增強,加強了鄉鎮企業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聯絡與合作,提高了郊區經濟發展質量,為統籌城鄉,推進郊區農村城市化進程做出了突出貢獻。廣東荔枝種植面積500萬畝,産量佔全國60%,佔世界的45%,銷售鮮果佔總産量90%以上,加工量不足10%且加工的工藝落後,品種單一,資源優勢並沒有形成産業優勢。現在,有關企業已經會同華南農業大學、廣東農科院等部門研究採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對荔枝進行深加工,做大做強荔枝産業,使果農得到更多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