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統籌城鄉
 
專訪民政部副部長戴均良:新型城鎮化要有新舉措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3月17日 15時13分   來源:民政部網站

    作為新任民政部副部長,戴均良給人以“年輕”的印象。但在學術上,他卻以老成著稱。在有關城市問題的研究領域,戴是國內較早涉足的人員之一。他雖自謙説“不是專家”,但早在九十年代初期出版的《中國城市發展史》,正是出自這位學者型官員之手。

    十八大前後,“城鎮化”漸成全民關注的熱詞。“新型城鎮化”的概念表述也開始出現在一系列高層會議中。然而,對於城鎮化的具體內涵和定義,社會各界有各自的理解。如何摒棄傳統城鎮化模式的積弊、有質量地推進“新型城鎮化”,各方從不同的視角有不同的認識。

    在戴均良看來,城鎮化的定義不論如何闡述,最終均需解決一個最根本問題:“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以及轉移人口的真正市民化”。他認為提高城鎮化質量,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必須同時抓好三件事:城鎮産業發展、農業現代化和作為空間載體的城鎮建設。

    “只有這三件事同時抓好了,才能實現三化同步、協調發展。”在戴均良看來,當前諸多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如大城市病、拉美化、貧民窟等等,都是因為沒有實現“三化同步”。

    對於理論界尚在討論的“新型城鎮化”,戴均良立場鮮明:新型城鎮化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新的歷史時期,城鎮化必須走新型發展之路,這是時代的要求、是中國國情的要求。所謂“新型城鎮化”就是全面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城鎮化,就是在協調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將“信息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全方位地融入這“三化”之中的城鎮化。

    《財經國家週刊》:目前對於城鎮化的內涵和定義,社會各界還並未達成完全共識。在你看來,城鎮化的內涵是什麼?

    戴均良:工業化和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兩個引擎和兩根支柱。關於城鎮化的概念,國內外理論界有一個基本共識,就是指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過程。衡量城鎮化水平的主要指標首先是城鎮人口,就是城鎮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所以,城鎮化必須以人為本。

    其次,城鎮化也是生産生活方式的現代化。中國過去是農業大國,生産生活方式完全是農村型的,和城市不一樣。隨著工業化發展,城鎮的生産生活方式、文明理念逐步向整個農村地區延伸,這本身也是城鎮化的一項附屬內容。

    城鎮化是工業化的産物,沒有工業化就沒有城鎮化。只有大力推進工業化,大力發展城鎮二三産業,才能吸引農村富餘勞動力進城就業,才能引發和推動城鎮化。當然,城鎮化對工業化具有促進作用。但總體上講,城鎮化是建立在工業化基礎之上的,先有工業化,才有城鎮化,或者説城鎮化隨著工業化發展而發展,而不是相反的。不是説農村人口都涌到城市裏了,城鎮化就發展了,而是城鎮要有發達的二三産業,為進城的農村人口提供飯碗。否則,他們還是留不下。

    《財經國家週刊》:“提高城鎮化質量”、“人口的城鎮化”將成為今後各級政府施政的關鍵詞。你認為該如何確保健康、可持續和有質量地推進城鎮化?

    戴均良:我們常説,城鎮化是拉動內需的最大引擎。但不論城鎮人口還是農村人口,其消費水平提升的動力還是經濟的發展。因此,健康的城鎮化必須同時抓好三件事情:一是抓城鎮的二三産業。城鎮的本質特徵就是二三産業,二三産業是城鎮發展的經濟基礎和根本動力。發展二三産業,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這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的核心。所以李克強同志在省部級幹部推進城鎮化建設研討班上講話強調指出,“我們推進城鎮化,應當堅持城市發展與産業成長‘兩手抓’,把城鎮化與調整産業結構、培育新興産業、發展服務業、促進就業創業結合起來”。

    當前面對後金融危機時代、第三次工業革命前夜西方工業化國家實施再工業化戰略的形勢,我們的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建設更要有新視野、新思路、新舉措,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大力發展新興産業,改造提升傳統産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儘快形成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中國現代産業體系。同時,從我國城鄉需要就業人數數量巨大的實際國情出發,我們也要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而且有些行業企業,既是知識型技術型,也是勞動密集型。所以,要善於統籌發展産業,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新型産業和傳統産業融合發展。第二是要抓好農業技術進步和生産經營,提高農業生産率,提高農副産品的供給力,這是支撐城鎮化的又一個基本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只有把農業搞好了,把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裏,我們心裏才有底。否則,大量農民進城了,卻要靠從國外進口糧食,涉及中國十幾億人口的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就難以保障。所以,一頭要抓城裏的二三産業,一頭要抓農村的生産經營。農村勞動生産率提高了,就會形成兩個産出:一個産出農副産品,一個産出可以進城的富餘勞動力。當然就農村現代化建設而言,則不只是農業生産,還有文化和社會建設,特別是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都需要高度重視。中國的城鎮化、現代化,絕不能出現繁榮的城市和衰敗的農村那樣巨大的反差,所以必須加強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

    第三是要抓城鎮建設和管理,就是城鎮化還需要有一個載體——農民進城了,城鎮人口增加了,産業發展了,需要有足夠的地盤來支撐,需要有足夠公共服務。現在很多人批評城鎮化中攤大餅,盲目、低效地擴張地盤。這個問題在一些地方確實存在,我看到一個數字:近十年來,中國城鎮人口增長的速度和城鎮地盤擴張的速度大約1:1.5的關係,也就是説,城鎮人口每增加100%,城鎮地盤就擴張150%。這是什麼概念呢?就是土地的使用效率降低了,很明顯這不符合節約資源、節約耕地的要求。所以新型城鎮化第一條要求是“集約節約”,要大力提高城鎮化集約發展水平,提高土地的投入産出效率。

    城鎮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制度供給是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支撐,沒有這方面配套措施,進城農民難以真正市民化,城鎮化進程難以順利發展。

    所以,只有城鎮二三産業、農村現代化和城鎮建設與管理這三件事抓好了,才能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村的現代化這三化同步、協調發展。如果三化不同步、不協調,城鎮化很難健康發展。比如拉美很多國家出現的貧民窟等大城市病,就是因為三化沒有協調和同步。最典型的就是墨西哥,大量人口都居住在墨西哥城,但城裏能提供的就業機會卻遠遠不夠,農業的現代化也沒有發展起來,城市建設又不能滿足需求,所以就造就了大量的貧民窟。

    《財經國家週刊》:“新型城鎮化”這一概念最近在高層會議中屢被提及。但部分學者認為,城鎮化是連續的過程,不存在新舊之分。你怎麼看?

    戴均良:我認為現在提新型城鎮化,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城鎮化質量。新型城鎮化要求四化同步,即在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之外,還要再加上一個信息化。信息化要融入到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的全過程之中,這是新型城鎮化的一個“新”要求。而且當今的工業化也是新型工業化,新型工業化本身就對城鎮化有新要求。

    第二個“新”的要求,是生態文明建設要貫穿城鎮化的全過程。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五位一本”總體佈局的根本要求,也是解決當前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造成的嚴重生態問題的根本出路。人類社會經歷了從原始文明到農業文明,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發展歷程,而生態文明則是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之上更高層次的發展目標。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在城鎮,難點在工業,推進靠制度,關鍵靠技術,既要有獨立的部署和要求,更要把它融入到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所以推進新型城鎮化,一定要全面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

    雖然現在對新型城鎮化道路沒有提出完整的定義,但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講的八個字揭示了本質特徵:一是集約,二是智慧,三是綠色,四是低碳,即“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慧、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為什麼現在提出新型城鎮化的概念?不是頭腦發熱、追求時髦,而是客觀形勢的緊迫要求,是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提高發展效率的必由之路。如果還是按照過去粗放的、消耗資源型的城鎮化模式發展下去,那是在透支子孫後代的資源和福祉,用不了多少年,不用説發展,就是我們的生存環境也會成問題。

    因此,我認為應該大力倡導新型城鎮化。雖然城鎮化是個連續的過程,但跟過去比,就是要有新的內涵,新的要求。什麼是新的內涵、新的要求呢?就是剛才説的,主要是兩新:一個是信息化,再一個是生態文明。這兩個新東西,可以説是時代特徵的要求。十八九世紀歐美城市化時期這兩個任務不明顯,中國八九十年代的城鎮化中這兩個任務也不突出。當然新型城鎮化應有更多更豐富的內容,比如,在堅持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基礎上,以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式,就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特徵,體現了集約發展的要求。因此也可以説,新型城鎮化必須走集約節約發展之路。

    《財經國家週刊》:新型城鎮化理念很好。但是在具體推進落實層面,該如何擺脫對傳統城鎮化模式的路徑依賴,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戴均良:對於如何推進新型城鎮化,我想作為政府部門,在大力發展城鎮産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基礎上,還要特別抓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搞好規劃,二是完善政策,三是抓好市政建設。

    一要搞好規劃,不能無序發展,包括經濟的總體發展戰略規劃、城鎮化的總體規劃、産業的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市政建設規劃等等。具體到一個省、一個市、一個縣,既要搞好一個一個專項規劃,又特別要注意幾個規劃的銜接。當前城鎮化發展存在的無序和粗放問題,主要在市縣兩級,因此這兩級更要搞好規劃,在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引導下,從本市縣情況出發,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揚長避短,堅持錯位發展、集約發展、綠色發展。

    二要完善政策。中國轉移進城農民總計可能高達6億多,城鎮化任務之重、規模之大、人口之多在世界上目前絕無僅有,必須加強引導、循序漸進,堅持政府組織和市場機制推動相結合,否則必然會造成嚴重社會問題甚至出現社會動蕩。要在發展産業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實現農民向城鎮的轉移。目前中國城鎮人口已超過7億,到2035年前後,中國要實現75%的城市化率目標,還將會有好幾億農民要向城鎮轉移。政府引導重點是要制定完善有關政策,特別是國家層面和省級層面,要制定完善農民工進城及其子女落地生根的就業就學、入戶購房、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政策。

    三要加強市政建設。重點是基礎設施建設,既為了滿足市民和進城農民的生産生活服務需要,也有利於拉動和擴大內需。新型城鎮化的市政建設,要全面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著力建設生態城鎮。在信息化新時代,市政建設要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提高城鎮智慧化水平。

    《財經國家週刊》:在現實中經常能看到一種現象,一些地方借推進城鎮化之名圈地,建開發區。但是這些開發區存在土地閒置和浪費問題。如何扭轉這種“偽城鎮化”的局面?

    戴均良:在欠發達地方這種現象更為突出,搞一大片開發區,蓋兩三棟廠房,裏面卻沒有什麼工廠和企業,就是一個空殼。沒有産業支撐,農民到城鎮就沒有固定的飯碗,就難以實現市民化。這就提出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我們不但要走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還要走有區域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形成不同區域的錯位發展。不能所有的城鎮都搞大工業,這是做不到的,也沒有必要。比如,東部地區可能搞高端製造業,西部地區可能搞綠色食品加工、深化産業鏈條。

    我前面強調,推進城鎮化重中重要抓好二三産業,這樣才能避免城鎮“空殼化”問題。産業的概念,既包括工業製造業,也包括服務業、農副産品加工業,等等。

    《財經國家週刊》:目前“農民工市民化”也被中央文件反復強調。要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政府應該做些什麼?

    戴均良:最關鍵的一條,就是一定要發展産業,支持農民工創業就業,使其有相對穩定的就業崗位。在此基礎上循序漸進地推進農民工市民化,主要抓好三件事:

    第一是培訓,增強農民工的就業能力。農民工要有一技之長,才能在城鎮中立足、生存下去。特別是現階段正逢産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需要有更高技能的農民工。所以要加強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尤其是培訓要有針對性、實用性,鼓勵企業定向培訓。

    第二是改革完善剛才講到的相關政策制度,包括農民工進城後的福利制度、教育制度、醫療制度和住房制度等社會保障制度。這其中,首當其衝的是住房和戶籍制度改革。

    第三是解決進城農民承包地、宅基地問題,既要讓農民進城落戶無後顧之憂,又不能浪費農村土地,影響農村規模經營,影響城鎮化進程。

    《財經國家週刊》:對民政部門來説,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大背景為今後的工作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戴均良:新型城鎮化對民政部門至少有這麼幾個方面的新要求:第一,民政部門作為負責行政區劃、城鎮建制工作的職能部門,需要根據城鎮化發展和城鎮人口的增多、規模的擴大,適時調整和完善市政體制,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增設市鎮和調整完善大中城市結構。

    第二,對民政部門來説非常重要的要求,重點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創新城鎮社區建設和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和諧。比如説,大量的農民進城以後,特困救助、城市低保、社會福利服務等社會保障需要及時跟上。這是需要我們做的重點工作。

    第三,在人文關懷方面,需要民政部門完成更多工作。前面説的,要幫助農民工融入社區,民政部門就是管社區建設的。因此要通過社區、社工和社會組織三社聯動幫助農民工融入城市。

    第四,在城鎮化過程中,民政部門還要做好農村的工作。除傳統民政工作,城鎮化還給民政部門帶來了新的工作。比如,大量的農民工進城之後,農村的三留守問題(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留守兒童),這些人是農村社會工作的重點對象。未來在這方面民政部門的任務更重了,要做好相應的服務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