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源:創新醫療組織架構從關注疾病到關注人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5-27 11:00 來源: 新華網
【字體: 打印本頁

圖為復旦大學副校長、中華醫學會放射學會主任委員馮曉源

  中國要成為創新型國家,醫療創新勢在必行。説到醫療創新,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醫療技術上的創新,但在復旦大學副校長、中華醫學會放射學會主任委員馮曉源看來,醫療組織架構創新和對醫療關注對象的觀念轉變同等重要。

  “健康對人類來講是最重要的,整個醫療行業一定是一個創新最集中的領域。”馮曉源説。

  創新思維改變固有的學科分佈

  現在的醫院普遍以學科門類來分佈,掛號的時候,醫務人員會告訴病人要挂內科還是挂外科,這些都是長時間以來形成的專科分類方法。

  不過,在馮曉源看來,隨著治療方法和信息技術的進步,現有的這種組織架構必定需要改革,因為當前的這種架構已經不再適應病人的需求。馮曉源向記者講述了不久前與美國同行的一次討論。

  在這次會議上,大家以中風治療為例,談到了醫療組織架構上的創新。按照傳統的治療流程,病人首先由神經內科醫生看,醫生説需要做影像檢查,然後病人就到放射科做核磁、CT等檢查,然後又回到神經內科。神經內科醫生看完片子後發現不對,這個病應該由神經外科來治療,而神經外科可能還需要採用介入等不同的治療方法,需要其他科系的配合。這一連串下來,不僅病人疲於奔命,也耽誤了治療的最佳時間。

  馮曉源介紹説,在美國有專門針對中風的治療小組,這個小組集合了各方面人才,包括影像的、神經內科的、神經外科的、治療的、診斷的等等。病人來了以後,這個小組一起給病人治療,這樣可以大大縮短治療的過程。如果沒有這種組織架構上的創新,就有可能延誤病人的最佳治療時機。

  “如果把這些相關的學科整合到一起的話,形成一個新的組織架構,針對某種疾病進行診斷、治療、康復,形成一個完整的治療鏈,這樣對病人的及時就醫、健康恢復非常有利。”馮曉源説。

  他指出,建立這種新的組織架構的前提是改變原來的學科分佈,這需要有創新思維。他表示,未來隨著新的醫學技術不斷涌現,必然會導致組織架構上的創新。

  關注對象從疾病轉向人本身

  其實,組織架構創新是百姓醫療觀念轉變的一個縮影。過去,有病治病對所有人來説是一個再樸素不過的道理,但如今需要用發展的眼光重新審視醫療,醫療到底是什麼?

  馮曉源認為,現在的醫療行業,指的是更寬泛的健康,叫“健康管理”也好、“健康事業”也罷,把人作為我們關注的對象,而不再是把疾病作為關注的對象,這在醫學上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革命。

  在馮曉源看來,未來,我們會花很多的時間、精力和財力,用於維護健康。因為只有在疾病的早期,甚至還沒有發現疾病的時候,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習慣、飲食結構,提高預測、預防方面的投入,才能從根本上保持健康。他指出,把關口往前移,從原來得了病去看病,到超前還未得病,預測預防發生疾病,這可能是醫學行業的最大創新。

  “經過數十年努力,花了無數金錢,我們發現幾乎沒有一種疾病被人類消滅了。在整個大的生態環境裏面,要想消滅某種東西是不合理的,因此我們要學會與病共存。”馮曉源説。

  的確,從健康角度來講,人們都希望在沒得病的時候能夠預測預防,而在亞健康的時候,通過改變生活習慣、加強鍛鍊等手段改善健康。

  馮曉源表示,隨著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的發展,將來完全可以做到預測預防疾病。另外,很多疾病的預防不在於吃藥,而是通過健康教育、新技術的應用,在人還沒有生病的時候早期治療。

  從醫療的概念到健康的概念,人類對於健康的這種認識上的變革,得益於國家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也需要建立配套的制度保障,讓醫療這個特殊的服務行業,真正圍繞人和人的健康高效運轉起來。(淩紀偉/文)

責任編輯: 薛源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