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專家解讀:近期颱風為何扎堆出現?

2019-08-08 08:42 來源: 氣象局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8月,颱風進入活躍期。今年第8號颱風“范斯高”、第9號颱風“利奇馬”、第10號颱風“羅莎”扎堆出現。一轉之前的“弱小可憐無助”,颱風終於拿到了今年西北太平洋劇本的主要角色。近期颱風為何扎堆出現?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專家詳解其中緣由。

嘉賓: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高級工程師 呂心艷

記者:中國氣象報記者 趙曉妮 實習記者 馬燕

颱風為何扎堆出現?

8月3日夜間,第7號颱風“韋帕”的影響漸漸消散,而之後在從印度洋橫跨到太平洋的季風槽裏,新的颱風開始扎堆出現。緊接著8月4日,第8號颱風“范斯高”和第9號颱風“利奇馬”相繼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

8月6日,第8號颱風“范斯高”淩晨在日本宮崎市沿海登陸後繼續向西北方向移動,並於當天晚上再次登陸韓國釜山沿海,之後減弱為熱帶低壓。中央氣象臺7日淩晨對其停止編號。

加強為強熱帶風暴的第9號颱風“利奇馬”,正在積蓄力量,逐漸向我國東南沿海靠近。

第10號颱風“羅莎”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一邊向北偏西方向移動,一邊“強壯自身”。

在南海,一個新的熱帶擾動也正在加入這場“亂局”。

呂心艷指著那條範圍巨大的季風槽説,8月通常是生成颱風最多的月份,約有70%以上的颱風都是在季風槽裏生成的。海溫高、切變小、初始有擾動,是颱風生成的三大條件。季風槽具有典型的低層正渦度氣旋式環流、高層負渦度反氣旋式環流和垂直方向上深厚的暖濕空氣特徵,且垂直風切變的零值區恰好橫跨季風槽,有利於使暖濕空氣釋放能量集中在該區域。另外,季風槽內不存在著動力不穩定機制,而且其下墊面洋面一般都比較溫暖,熱帶擾動易在季風槽發展為颱風。現在海上活躍的這幾個颱風都出生於季風槽。

為何前期颱風“弱小可憐無助”,現在組團齊聚?

實際上,在今年汛期前半場,颱風一直不強。

截至8月6日,僅有兩個颱風登陸我國。7月3日,第4號颱風“木恩”登陸海南萬寧,登陸時為熱帶風暴級;8月1日,第7號颱風“韋帕”登陸海南文昌,登陸時也是熱帶風暴級強度。

呂心艷説,這主要是與今年氣候背景有關。受厄爾尼諾事件影響,今年副熱帶高壓比較強勢,面積較大,而且位置偏南偏西,控制了西北太平洋大部分海域。而這裡正好是颱風主要生成的源地。

到了8月,情況發生變化。副熱帶高壓開始北抬,季風槽範圍變得寬廣,颱風終於獲得了活躍的條件。

呂心艷説,幾乎每年都會出現颱風群發的現象,2013年、2017年、2018年這種現象都比較突出。從1979年到2005年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8月恰恰是颱風群發最多的月份,大約佔全年比例約30%;9月次之;5月最少。

據統計,在1949年至2014年的65年間,有近100次三個颱風同時存在的情況,平均每年1.5次。颱風資料庫顯示,在1960年,最多出現五個颱風同時存在的情況。

而當“扎堆”的颱風過去之後,我們將可能獲得短暫的颱風間歇期。

“利奇馬”將何去何從?

目前,第9號颱風“利奇馬”和第10號颱風“羅莎”之間相距不足1500公里,加上躍躍欲試的南海擾動,局面變得更加複雜。

當兩個颱風距離較近,可能出現“藤原效應”,即兩個颱風繞著相連的軸線互相作反時針方向旋轉,旋轉中心與位置依兩個颱風相對質量及颱風環流強度來決定。兩個颱風除了互旋以外,還可能出現吞併、互斥等現象。這都給颱風預報帶來難度。

8月6日,受第8號颱風“范斯高”影響,副熱帶高壓被頂到了偏北的位置,引導氣流不明顯,“利奇馬”尚行動緩慢。但後續“范斯高”東移消逝後,隨著副熱帶高壓明顯加強西伸,“利奇馬”將會逼近我國,但登陸點的位置和路徑依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再後續,“利奇馬”或許會吞併南海低壓,強度進一步增強。而隨著“羅莎”越來越強,“利奇馬”登陸我國的可能性也會增大。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郭曉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