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家機構
 
陳再道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2月25日   來源: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原名程再道。1909年1月24日生於湖北麻城乘馬崗區程家衝。1926年冬起先後參加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軍。1927年在大別山南麓參加秋收暴動後,參加黃麻起義,隨農民自衛軍編入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後隨部隊到黃陂縣木蘭山地區堅持遊擊鬥爭。192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同年夏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排長、連長,第4軍11師32團3營營長。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反“圍剿”作戰,曾在圍攻麻城戰鬥中負傷。1932年冬紅四方面軍主力由鄂豫皖邊向川陜邊轉移途中,總指揮部于陜南徬徨鎮附近遭國民黨軍堵截,他率全營急速回援,從敵背後猛突進去,打開缺口,接著又殿後阻擋追敵,掩護總指揮部安全轉移。為此,方面軍總部授予32團“以一勝百”獎旗一面。1932年底起任紅11師第31團團長、師長,參加川陜蘇區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等戰役戰鬥,曾率紅11師殲滅竹峪關之敵並乘勝追擊60余裏,解除了紅四方面軍反攻作戰的後顧之憂。長征中,入紅軍大學學習,任紅4軍副軍長。到達陜北後,任軍長,率部先後參加甜水堡伏擊戰及山城堡戰役。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9師386旅副旅長,參與指揮七亙村、黃崖底和長生口等戰鬥,初步取得了對日作戰經驗。1938年1月任八路軍東進縱隊司令員,4月率部巧妙越過日軍戒備森嚴的平漢鐵路(今北京—漢口),未受任何損失。東進縱隊進入冀南僅3個多月,即協助冀南區黨委建立20多個縣抗日政權,部隊也由500人發展到1萬餘人,為開闢冀南抗日根據地和開展平原遊擊戰創造了有利條件。1940年初,率冀南軍區部隊與冀中、冀魯豫兄弟部隊一起,先後兩次實施討頑戰役,給破壞抗戰的國民黨頑軍石友三部以毀滅性打擊。5月任冀南軍區司令員,參加領導鞏固和發展冀南抗日根據地。8月率冀南部隊10個團參加百團大戰,對平漢路、德石路進行破襲戰,積極主動出擊日偽軍,殲敵2000多人。1943年到延安,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抗日戰爭勝利後,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2縱隊司令員兼冀南軍區司令員,率部參加上黨、邯鄲、出擊隴海路等戰役。1946年9月率2縱參加巨野戰役,在龍堌集成功阻擊國民黨第5軍11天,成為此次作戰的模範防禦戰例。1947年7月,晉冀魯豫野戰軍強渡黃河後發起魯西南戰役。他奉命統一指揮7個旅,經過歷時12晝夜的激烈戰鬥,佔領金鄉城西北的羊山集,殲滅國民黨軍整編第66師,並擊落兩架敵機,繳獲大批槍炮和軍用物資。此舉調動了國民黨軍7個整編師17個半旅馳援魯西南戰場,從而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軍在其他戰場上的作戰。繼而進軍大別山,並與兄弟部隊並肩進行了宛西、宛東戰役。在淮海戰役中,率2縱先後參加了堵截合圍黃維兵團、阻擊李延年兵團的任務,有力地保證了在雙堆集圍殲黃維兵團作戰的順利進行,為淮海戰役的最後勝利做出了貢獻。1949年2月任河南軍區司令員。組織指揮十余萬部隊徹底清剿匪霸,到1950年共剿滅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土匪及國民黨軍的散兵遊勇十余萬,穩定了中原局勢。

  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副司令員兼河南軍區司令員、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兼武漢軍區司令員。1972年起任福州軍區副司令員、中共中央軍委顧問、鐵道兵司令員、中共中央軍委委員。 “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一夥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蒙受不白之冤。文革後,在任鐵道兵司令員期間,強調抓鐵道兵的全面建設,出色完成了施工生産的各項任務,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貢獻。

    是第一至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82年當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993年4月6日在北京病逝。

    著有《陳再道回憶錄》。